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5年第2期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融合,跨域协同擘画发展新篇

——2025年度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发展座谈会召开

 

春意盎然,未名湖畔涌动着学术创新的热潮。2月27日,2025年度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发展和“科技创新年”工作推进座谈会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城市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的年度工作要求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点研究领域,共同探讨研究院2025年度重点科研布局与跨学科协同创新路径,热烈讨论,系统谋划研究院年度工作安排。本次座谈会由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

 

向勇指出,研究院在2025年将展开“一体两翼三驱动”的工作任务:以国家社科重大专项课题为学术支撑,依托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联合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可持续发展教席两大核心平台,通过数字文创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网络构建、产学研创生态建设三大引擎,打造文化和科技创新发展研创高地。目前,研究院与计算机学院马思伟教授团队共建的“中华美学基因库”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初步完成中华美学基因解析工作,并已开始洛神赋智能创作器的内测工作。在国际化战略方面,研究院继续推进与四川美院联合开展的“一带一路”艺术互鉴国际工作营,计划在南非、印尼、越南等国家推动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国际工作站,筹备“全球文化领导力海外研创课程”。与此同时,研究院将加强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内部组织革新和外部资源拓展。

创意实验室负责人刘结成详细介绍了“中华美学基因库”的研究进展。他表示,项目团队已系统梳理中华传统美学的核心特质,将美学体系划分为“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中和之美”等九大基因类别,完成美学元素的标签化解析与AI数据训练,并基于此推出“洛神赋智能创作器”内测版,实现文生文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今年,该平台计划接入DeepSeek,启动文生图、文生视频技术研发,在马思伟教授的指导下优化算法模型,探索“意象美学动态视觉生成”“地方文化基因智能解析”等应用场景。针对当前面临的算力成本高、数据素材不足等挑战,研究院将深化与校地机构的协作,共建“传统文化数字资源池”,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美学基因数字化关键技术”专项,推动技术攻关与资源整合。

学术研究部负责人杜慧珍系统介绍研究院2025年度的学术任务。在纵向课题研究方面,以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核心,重点推进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业态创新研究”,推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指数,构建覆盖政策、技术、产业、人才等要素的评估体系。在学术出版方面,持续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学术品牌,组织好《探索与争鸣》期刊支持的“青年学者创新论坛”,重点关注AIGC、元宇宙等数字文化前沿领域。在智库咨政方面,提高向国家部门提交政策内参的数量和质量,重点围绕“文化数据治理”“乡村文化振兴”“非遗促销费”等议题建言,强化政策服务能力。

学术交流部负责人庞洁介绍了2025年度重点工作布局。在品牌活动方面,全年规划12期前沿讲座,暑期学校将聚焦“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浙江昆剧团联合推出《盛世红妆》昆曲创演项目。在国际交流方面,计划举办全球乡创大会,组织全球乡创案例展,发布《全球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报告》,组织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可持续发展教席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信息管理系周庆山教授提出构建“文化政策智能分析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近十年1.2万份政策文本进行主题聚类与情感分析,开发政策效果预测模型,为政府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同步探索社交媒体舆情与公众文化心理的关联机制,挖掘文化干预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价值。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倡导打造“数字乡创国际传播矩阵”,建议整合东南亚校友资源策划“马六甲国际传播论坛”,联合印尼高校共同开发妈祖文化数字动画《海上丝路》,通过TikTok多语种账号定向推送,强化对马来西亚华裔社群的传播触达。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虎提出“出版美学革命”计划,推动实体书店转型为“文化智造工坊”,联合景德镇打造“陶瓷美学数字图书馆”,探索“内容创作—体验消费—电商转化”闭环模式;同步试点乡村书店与非遗工坊融合项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金河研究员建议将妈祖文化纳入乡村振兴研究体系,开展“妈祖信俗与海洋社区治理”跨学科研究,推动理论成果在福建湄洲岛等地的实践转化。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结合自己团队正在推动的研究,建议开展“智慧水利文化基因解码计划”,系统研究都江堰、灵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中的生态智慧,开发“水文化数字孪生系统”,为应对极端气候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未名博雅,薪火相传。研究院秉持“守文化正脉,创科技新局”的理念,以“中华美学基因库”的建设为抓手,以全球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伙伴计划为纽带,锚定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在数字文明时代书写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人工智能与五千年文明基因的碰撞,必将催生文化创新的“核聚变”,而研究院将始终立于这场文明对话的最前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大智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春季研究员午餐会召开

 

春意渐浓,万象欣荣。2025年2月27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召开研究员午餐会,围绕年度核心工作与跨学科协作展开深度研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会议,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刘结成和艺术学院博士后杜慧珍、庞洁分别做专题汇报,系统梳理研究院在文化科技融合、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领域的进展与规划。随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王长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刘金河五位学者汇聚多学科智慧,提出合作可能,共探协同创新路径。

向勇立足研究院整体发展,强调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关键战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在国家社科重大立项支持下,研究院正推进建设“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联合实验室”,并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马思伟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中华美学基因库”,探索中华美学的数字化转化与场景应用。依托江西抚州、浙江杭州萧山等实践基地,研究院深化戏剧影视专硕“数字文创与管理”方向建设,通过导师工作室模式,将学生置于行业研究、在地合作与模拟创业的前沿。在国际化层面,研究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可持续发展教席为支点,于泰国、越南、美国、印尼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计划未来五年建立十个国际工作站。向勇提出,研究院计划发起“全球文化科技融合生态联盟”倡议,整合教席资源与国际伙伴,构建开放协作网络。同时,筹划开设“全球文化领导力海外研创课程”,推动专硕学生与国际工作站联合创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平台。此外,研究院优化了内部结构,分设五个部门,分别为综合事务部、学术研究部、学术交流部、创意实验室、项目发展部。

刘结成作为创意实验室负责人,围绕“中华美学基因库”项目进行了阶段性总结。该项目将中华美学划分为九大基因类别,完成初步标签化与数据训练,并开发了“洛神赋智能创作器”,实现文生文技术的应用。2025年项目计划接入DeepSeek大模型平台,启动文生图、文生视频技术研发,与马思伟老师团队合作优化算法。当前项目面临算力成本高、数据素材不足等挑战,未来研究院将继续联合抚州文化传承创意研究院及杭州数字文创实验室,推动协作。

杜慧珍系统地梳理了学术研究部的三大核心任务:纵向课题研究、学术出版以及智库资政。目前,研究部正围绕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课题,即《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业态创新研究》,展开系列研究工作。在学术出版方面,《文化产业蓝皮书》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评论》双刊并行发展,后者已上线知网平台,期待各位学者贡献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政策研究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研究院积极承担各类智库要报的撰写工作。此外,研究院还积极对接中办、国办等部委的委托任务,以彰显学术研究的政策影响力与社会价值。

庞洁作为学术交流部负责人,介绍了学术交流部的重点工作。包括全年规划人文讲座、暑期学校及国际交流活动,重点推进与浙昆院合作的《盛世红妆》项目与昆曲传承主题沙龙。国际论坛方面,策划“一带一路”乡创论坛,深化四川、浙江等地乡创基地建设,推动专硕学生“全球文化领导力海外研创课程”落地。教席平台方面,计划于5月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成立一周年系列活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始终秉持开放协同的理念,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多领域智慧,为文化研究注入新视角、新方法。在本次午餐会上,五位学者立足自身学科背景,提出深度合作倡议,展现了研究院“破界共生”的创新活力。

周庆山提出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文化政策分析,其团队计划构建“文化政策智能分析平台”,对政策文本进行主题聚类与趋势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探索社交媒体文本分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挖掘文化干预的潜在价值。唐金楠老师提出对于国际传播的思考,建议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同时提出整合东南亚校友资源,策划“马六甲国际传播论坛”,推动妈祖文化、中华美学基因库内容的本土化传播,联合印尼、越南等国机构开发本土化传播产品,尤其关注马来西亚华裔社群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和对妈祖文化的深厚情感。

杨虎从出版领域提出两大方向:一是以“出版美学”为出发点提出实体书籍、书店破局之道,并借鉴部分书店作为“文化会客厅”的模式,积极尝试与乡村项目的合作,探索实体空间赋能乡村文化的新路径。刘金河聚焦文化治理,建议将妈祖文化纳入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体系,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王长松关注中国传统智慧水利,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结合中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跨学科协作不仅是方法论创新,更是研究院应对复杂文化命题的选择。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打通学界、业界与国际网络,让多元智慧在碰撞中催生文化创新的火花。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研究院持续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强化资政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平台。中华美学基因库的阶段性成果、洛神赋智能体的内测上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创教席国际工作站的拓展,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浩荡东风起,扬帆正当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将继续以学术为根、以创新为魂,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变革的交汇处砥砺深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北大篇章,为世界乡村发展互鉴贡献自身力量。  

 

END

 

供稿:李盈萱

图片:孟繁一

编辑:王泽龙

责编:闫小青 杜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