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3年第4期



 

工作简报

2023年第4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202351 

IMG_256

向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顺利结项

2023年4月,由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ZDA043)圆满完成研究任务,顺利结项,结项等级为良好。该重大项目自2017年12月立项以来,在向勇教授的组织带领下,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克服疫情三年给科研工作带来的不便,组织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15次,先后在北京、四川、江西、甘肃、陕西、澳门等地以及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开展实地调研,依托课题成果连续举办5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国际博士生论坛、5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4个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公益培训项目,向有关部门提交成果要报26篇(其中获中办采纳2篇、教育部采纳1篇、文化和旅游部采纳3篇,北京、西安、澳门等地方政府采纳3篇),出版研究报告9部,发表期刊论文32篇(其中CSSCI论文24篇),最终结项成果为1部专著、5份专题报告,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5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深远的学术价值。

该重大项目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中华文化基因、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内在联系与理论框架,以探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实践路径为总目标,兼顾宏观和微观两层维度。从宏观层面,以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演进为视角,对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以沿线国家的价值认同、文化市场发展空间、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等视角,展开探讨文化产业在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中的应有之义。该重大项目坚持共同发展、互利合作、国际引领的基本原则,围绕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等核心概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化价值链、创意生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合作、文化政策等内容模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多面向的研究路径。

该重大项目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模式的学术探讨与全景呈现,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统一,运用文献收集、问卷调研、案例研究、深度访谈、大数据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资料收集与数据采集。在文献搜集方面,对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变革与文化传承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进行广泛搜集,与有关研究机构联合推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关注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为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国家统计局、文化主管部门公布的权威数据,密切跟踪联合国贸发会议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官方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在案例研究方面,该重大项目选取四达时代、山水盛典、奥飞娱乐等文化企业走出去典型案例,与相关文化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获得非洲、越南等国际文化机构的支持,总结形成我国文化企业国际合作的发展模式。2020年以后,受新冠疫情影响,该重大项目课题组转换研究路径,将研究目光转向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合作重点区以及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新发展环境,结合部分重点省市系统性区域发展布局,对各级政府、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依据获取的访谈资料,分析对外文化贸易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进而评价我国一带一路政策支持的整体环境和区域发展情况,为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激发文化市场内部活力展开研究。

该重大项目发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理论根基在于贯彻并发展中华文化基因。只有坚持中华文化基因在资源开发、经营指导、思维超越上的层层递进、进而实现从民族文化基因到丝绸之路文化基因的认同构建,才能真正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基因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发展的核心基石,提供了产业开发的价值基础,提供了产业和企业实现跨国发展的精神指引,为实现国际合作提供不同于西方的思维超越。

该重大项目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市场格局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重要城市节点为支撑,以国与国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动力,以文化和旅游业的双循环模式为根本逻辑,不断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深化落实、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依托于重要节点城市的强力支撑和深度合作发展,需要依靠相关国家的紧密联系与全面客观的合作发展能力评价,围绕文化基因亲近度、文化贸易畅通度、文化建设互补度、文化交流紧密度和文化支撑相容度等五项核心要素,课题建构起一套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指数,对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现实情况与未来趋势进行量化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市场格局的推进,立足于文化产业双循环模式的核心产业逻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跌宕起伏,国际文化产业在商业层面的贸易往来、文化层面的沟通融合和政治层面的合作交流等多个维度都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关注走出去引进来两个层面的深度交融。

该重大项目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重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总体进程的关键着力点。中国与中亚、非洲、东南亚等不同文明区域合作,文化遗产与文化艺术交流是其中最具共识性和可操作性的资源基础。中亚,是亚洲通往欧洲的十字路口,其书籍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工艺美术等行业都与我国保持长久的合作,蕴含着深厚的合作基础。非洲,是我国近年来跨国合作的重要发展对象,在文化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行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交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渐受到关注。东亚,是我国地缘政治关注的核心,但在国际格局动荡变化的今天,需要以文化遗产领域的开发合作为切入点,持续释放善意,展现平等交流、共谋发展的积极姿态。

该重大项目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门类持续丰富完善、合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课题从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数字文化贸易、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及纪录片业五个角度,对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梳理。文化遗产领域的深度合作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发展的起点,也是推进文化产业合作的基础。数字文化贸易正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各个国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文化产业的主要受众群体处于接受教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多元文化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因此具有潜力巨大的受众基础、强有力的传播能力,在后疫情时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疫情冲击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带了未知变数,但长远来看文化旅游业仍然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该重大项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国内和国际相关政策的多方支持。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助推文化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内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落实,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内在支撑;各国文化政策的比较分析,是实现全球布局的必要途径;新冠疫情带来的产业冲击、是调整完善各项文化政策的必要关注。面对疫情给全球文化产业带来的冲击,本课题从政策环境、资金扶持、文化数字化及促进文化普惠等方面,为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和共同繁荣提出可行性建议。

该重大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的高度重视。课题组提交的《澳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研究》于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采纳;提交的《西安市建设丝路文化高地行动计划(2017-2021)》被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采纳;提交的文化市场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20年度优秀调研报告;提交的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策略研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的高度评价。阶段性成果《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9)》获评2020年CTTI来源智库年度优秀成果奖;提交的创意资本理论框架下的中国创意城市探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纳刊登。。由课题组成员刘翠霞博士、高宏存教授撰写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优势选择与重点领域研究》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摘编转载,由课题组成员李尽沙博士撰写的《文创开发与社会角色转型——以苏州博物馆原真性开发模式为例》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17期)摘编转载,首席专家向勇教授撰写的《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连接、赋能与共生》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7期全文转载。

该重大项目采取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多元转化。2019年8月,首席专家向勇教授参与北京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于法国巴黎主办的江山如此多娇——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光影艺术展,负责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遗产创意传承国际研讨会;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向勇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的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公共艺术主题活动,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天下华灯嘉年华彩灯盛会中精彩亮相;202年1月以来,向勇教授作为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艺术与设计委员会专家,参加了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的创意设计和文化推广工作。这些活动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孟繁一任丽宇                                            本期执笔:王韶菡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100871

邮箱:

ici@pku.edu.cn

电话:010-62757216-616

传真:

010-627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