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1年第10期

 

工作简报

2021年第10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2021114日

 

10月简报图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21年卷)》即将出版和发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文化产业研究性学术期刊书《2021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即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和发行。本刊以学术期刊的方式编辑内容,以图书专著的形式出版发行,每年十二月付梓出版。

本刊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理论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研究为主要内容,重点探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同时囊括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内以跨学科视角探讨文化产业现象的论文。《2021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在规范投稿要求、完善审稿程序的基础上,延续过往的传统,将主题栏目固定化,并计划今后结合当年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设置研究专题。本刊将收录的稿件统筹于理论视野、前沿观察、产业动态、区域热点这四个固定栏目之下,有侧重点展现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文化产业研究视点。

在理论视野栏目中,所选论文涉及艺术学与文化产业领域多种前沿的思考探索,涵盖了微观和宏观的不同层面:李斯扬立足于艺术介入的视角分析关系美学,基于四个具体案例探讨了艺术乡建关系的意涵、关系的发生场域和关系的实现路径问题。张艺璇从艺术事件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了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中传统艺术的光晕重塑问题,认为合理应用数字技术能够再现内部光晕的不可接近性”“历史仪式性物我感应性等特征。郑雨琦和屈欣悦都从建构发展文化产业学科的视角出发,在梳理了这一概念在跨学科基础上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定义范畴之外,又分别针对文化大数据体系云平台建设的政策伦理性问题和演出二级平台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思考与提议。这些文章所提及的丰富理论建构、发展并补充了我们对文化产业学科的相关认知,体现了学者们围绕各种时事现象提出的积极有益的学理性探索。

在前沿观察栏目中,本刊探讨的主要包括了乡村振兴、跨文化传播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等话题。

在乡村振兴方面,肖鹰教授提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文化产业开发的乡村打造运动对乡村美学建构提出了迫切要求。在中国诗歌传统中,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创作为乡村美学建构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因此,他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美学阐释尝试探讨乡村美学建构大纲,并提出观点认为乡土美学的核心主题是从当下向历史、从都市向乡村的双重回归,乡土美学以村落为主体意象,以眷恋乡土为情感底蕴,以道家自然哲学为精神内核。沈望舒老师则指出了三农问题的中国路径,认为文旅赋值赋能使多地重获新生,再现希望的田野。他以河北周窝音乐村为案例,提出了特色文化的资源化建设的有效经验与建议。

在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方面,秦璨和谢慧铃关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建构与符号表达,并发现在跨语境、跨地域、跨文化的传受空间中,YouTube中国视频博主以物质符号、行为符号和艺术符号为表现和传播载体,建构了以自然和合意境为主要表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形象。朱粲则以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为例,研究了在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效果,提出应重视内容与社群营销的海外传播策略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在城市更新的话题上,李淼提出了新文创的构想,即以数字文化IP为核心融合城市场景,塑造充满地域想象的文创生活新空间,从地方文化的创意再造、数字技术的创意应用、城市空间的创意再生对新文创城市理念进行阐释。

在产业动态栏目中,学者多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阐释某些行业门类的跨界发展和最新动向。例如,王雪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出了传统舞蹈的文化开发建议,认为从表达真实、表明态度、建立联系三方面着手进行建构,有助于传统舞蹈的活态继承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徐末子则以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的具体案例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当代传承与价值开发路径,对民族身体文化的自我延续问题予以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王一楠讨论了电影发行窗口期的理论缘起,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策略模式,并对我国电影发行市场的相关政策规划提出了建议。徐稚迪和王国华围绕休闲街区的概念、品牌传播与休闲街区的价值实现、休闲街区的形象创意与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打造休闲街区的理念、路径与方法,将特色休闲街区的打造勾画出新的蓝图。

在区域热点栏目中,所选论文多以某个区域的现实问题来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王筱芸从北京朝阳区的东方神木营造角度,论述了明清两朝皇帝对东方木镇神木文化叙事的加持营造,挖掘整合并重构了神木博物馆的核心IP。在中国之外,韩国学者金娜瑛、金宝镜以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现代美术馆和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思考了在疫情之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其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对于其他国家在类似境况下所面临的问题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杨欣欣则从气氛美学与关系美学的双重视角出发,着重讨论了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审美体验,认为在地艺术因其与自然、社会和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仅为旅游者构建了独特的审美空间,也促使旅游者参与共建该地的审美价值,可以成为地方独特的创意旅游资源。这些区域事件的探讨,不仅有针对地将地方性问题和经验进行充分提取,也给其他国家、地区相应产业的发展与总体学术理论的构建带来了新的贡献。

本刊致力于把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正确的文化导向传播给广大受众,并期待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能够产生更具创造性的良性互动。我们也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关注和支持本刊。

 

责任编辑:王韶菡             本期执笔:郑雨琦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100871

邮箱:ici@pku.edu.cn

电话:010-62757216-616

传真:010-627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