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1年第1期



 

工作简报

2021年第1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2021年1月31日

 

第十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线上活动顺利举行

专家解读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核心问题

 

2021年1月16-17日,2021第十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暨中国抚州文创生态大会的线上部分顺利召开,2021第十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暨首届中国抚州文创生态大会以迈向2035:文化强国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进行。

本次的线上活动包括了四场主题论坛、智库对话、四场青年学者研讨,以及线上海报展和线上短视频展播。

四场线上主题论坛分别以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传播、遗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文化科技与大数据建设、数字艺术与跨媒介展陈为主要探讨的议题。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范建华,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教授,分别为四场线上主题论坛做了特邀主旨演讲。

范建华教授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演讲主题,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入手,着眼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说明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内容为王”“创新为核”“科技为翼”“融合为纲”“市场优化以及项目引领的战略坚持

李凤亮教授围绕新发展格局中的文化消费走向主题,从百年变局与时代更新、新发展格局中的文化走向、以及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文化消费的三个板块进行了分享,并表示,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文化消费就要做到:激发潜消费、引领新消费、打通消费堵点和痛点、打破传统文化消费闭环,推动跨界消费。

周庆山教授分享了数据要素驱动数字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从数据赋能与数字内容跨界协同、数据驱动文化产业融合、数据追溯构建信任与监管等方面向大家说明了数据要素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以Block chain区块链应用为例,和大家系统分析了数据要素运用及策略。

肖永亮教授做了题为数字创意本征之再设计的主旨演讲,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了数字创意的本质特征,接着又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从宏观、艺术、科学多个维度说明数字时代已经跨越数字化阶段正迈入数字创意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向勇,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张正霖,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陈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康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唐金楠,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忠等业内专家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学术点评。

在16日下午的智库对话闭门会议环节,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教授主持,九位文化产业界业内专家齐聚,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文化产业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贡献真知灼见。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回顾了这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围绕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促发新业态,乡村文旅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与文化走出去等主题展开探讨,尤其关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文化产业如何破局,十四五开局之年文化产业应重视哪些核心问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教授以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突出特点为题分享研究心得。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一是文化资源要素化,二是文化消费场景化,三是文化生产和传播数字化。他认为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相结合并创造出巨大价值。而文化消费场景是多种文化要素的集成,分为以商业为中心的文化消费场景、以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消费场景、以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消费场景三种类型。祁述裕教授指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数字化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思路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有四项重点工作:一是依托新基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于: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服务和应用体系;积极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以技术创新引领超高清美学;推动智慧文旅设备及应用开发;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二是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例如云游戏重塑游戏产业链、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的人机共创、区块链版权服务、沉浸式体验等。三是加快影视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要看到我国与好莱坞影视工业化的差距,如科技应用全景不足等,以期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科技助力影视业工业化发展。四是加大文化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应用,伴随着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的发展,文化体验装备将不断升级,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向勇教授发表了题为发展文化产业学:面向新发展阶段的知识范式与理论审视的主旨演讲,从发展文化产业学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石以及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三个层次对发展文化产业学进行深入阐述。向勇教授认为,在新文科视角下文化产业学的学科建设时代背景下,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有三个趋势,分别为: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文化技术的引领以创意设计为手段的文化融合的发展以受众主动参与的想象力消费驱动。文化资源作为第一要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基础性资源。同时,文化产业也经历了三次学术转型阶段。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下,经济发展的诉求发生变化,应当从更高的发展视角来看待文化。向勇教授以发展学和文化学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学理论基础,提出以发展的视角,即多维发展观去看待文化自身演进发展的问题,由此引进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研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文化市场的消费升级、文化技术的智能创业、文化资本的价值融合、文化制度的现代治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研究员做了有关在线新经济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言。从整体性转变、革命性重塑和全方位赋能三个维度,分析了在线新经济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成长、优势与高质量发展。花建研究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巨大,疫情冲击娱乐、演艺、会展等领域,而文化产业新业态逆势增长,数字经济成为国际潮流,在线新经济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体现形式,并推动具有在线、智能、交互、跨界特点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迅速成长。文化产业新业态可概括为:企业新供给模式、消费新需求模式、产业新增长模式这三个增长模式。文化产业新优势表现为:一是依托数字化平台,持续降低成本;二是开发数字数据,重组价值链;三是突出规模经济,集约优势;四是提升全感体验,高品质服务;五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双向赋能。如何抓住在线新经济,全方位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花建研究员提出以下举措:一是推动新基建,筑牢硬件基础;二是推动制度创新,加强政策引导;三是开发数字数据,重组产业链和价值链;四是打造增长引擎,推动平台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魏鹏举教授做了题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走出去”的分享。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走出去发表观点。他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现象,时势的推动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是重要原因。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数字文化资源及其利用、媒体融合及其内容开发、数字文化消费与贸易、文化金融创新与监管。借助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魏鹏举教授提出可从以下三点展开判断、塑造自信:一是国内网络效应提升中国算法的国际比较优势;二是国内新基建优势助推自媒体文化繁荣与溢出;三是数字娱乐贸易携手文化产品贸易塑造中国巧实力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傅才武教授以题为 十四五以科技力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阐述科技进步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应当树立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自觉,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积极作为。傅才武教授指出,科技的阶梯型演进促成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形态,移动互联网、虚拟展示技术和数字技术大规模进入文化领域推动了文化形态的演进,传统文化形态也因其保留了族群的历史记忆而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呵护,数字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带来文化传承创新的奇点时刻。树立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自觉,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积极作为,应当大力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对既有文化形态的支撑作用,强化文化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炎教授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维度为题分析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语境、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实现发展转变发表观点。李炎教授指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语境包括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愿景、怀旧与乡村文化、文旅技术创新驱动、文化IP提升旅游商品消费、生态恶化与自然回归等。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的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因此,城乡关系、怀旧心理、回归自然是乡村旅游的关键问题。而现实中乡村旅游面临文化资源单薄,发展理念不强,村落环境恶化,发展资金匮乏,服务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应从政府的引领到民众的自觉、生存的空间到发展的空间、家庭的建设到村落的发展、自然的环境到人文的环境、留住的乡愁到文化的创新这六个维度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教授以关于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的办学实践与专业建设,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锻造文化产业主力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题阐述了对当国有文化企业面临问题的思考。他指出,当今一部分大型私营文化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其文化产品与业态逐步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范围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国有文化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如报纸发行与出版行业的倒闭浪潮与转型发展。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者的身份特征、专业背景导致其对企业发展的战略研判能力有限、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导致了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不足。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主力军,应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探讨。

专家发言结束后,议程主席李向民教授对专家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应当关注到如下发展趋势:数字文化产业聚焦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且逆势增长,国有文化企业文化竞争力亟待提升,文化与旅游迎来进一步融合,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期待学界同仁在未来一年凝心聚力、同频共振,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闫小青  江佳璐         本期执笔:汪卷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  100871

邮箱:ici@pku.edu.cn

电话:010-62757216-616

传真:010-627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