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18年第3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8年工作年会顺利召开

2018年3月10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8年工作年会在燕南园51号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先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副院长向勇教授,北京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唐金楠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沈望舒、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总裁许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国华、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张立波、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怀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刘结成、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陈黎明等部分兼职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主持。

首先,向勇教授回顾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近三年的工作情况和研究重点,回溯了研究院标志性的时间段所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自2013年起秉承叶朗先生提出的“回归学术、缩小规模”的发展思路,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2016年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排名文化类第一名,入选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高校类智库A类。目前,研究院主要承担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和学术交流。在理论研究层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已形成了固定的、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包括反映整个行业发展的年度报告、产业评论、外贸报告、前沿教材、学术书刊和学术专著。在智库研究层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部委委托的研究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助艺术学院开展文化产业方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招收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学术活动方面,研究院已经形成几个固定的活动品牌,如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前沿论坛、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国际文化产业学术年会、文化产业博士生论坛和暑期学校等活动。

然后,各位与会研究员围绕2018年工作年会主题“构建学术共同体、发挥学术影响力和智库影响力”展开热烈的发言。大家围绕国家政策形势和产业现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兴趣与研究成果,对研究院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陈少峰教授指出,现阶段重点关注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针对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聚焦“新媒体、大数据和多传播”领域展开研究。他还就文化产业研究院如何更好地开展应用研究、政策趋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整合发展阶段,研究者既要懂得技术趋势,还要熟悉产业问题,才能做好未来的趋势研究。唐金楠副教授就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他认为研究院的落脚点之一是培养人才,要帮助学员完成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转化,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与学习者共创美好未来。要继续为学生、校友和青年人创造条件参与文化产业实践,通过人才汇聚,从而反哺研究院的理论研究。

沈望舒研究员围绕“城市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指出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缺少决定全体国民集体记忆的有形记忆物和有形记忆场所。用有形记忆物完成国家记忆和首都表达,是相关部门亟待重视并需加以解决的问题。他建议研究院能参与到国家经典工程的方案设计,运用历史节点的研究方法,创新博览展陈观念,将有形记忆物和有形记忆场所重新整合,增强国民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度。许晓峰研究员认为文化产业还不是一个稳定有序的产业,处在盲目上升、飞速发展的阶段,更需要通过预测研究给业界指出方向。文化产业研究院今后可以做一些预测性的研究成果,不再停留在已知,而是聚焦趋势。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的商业融合程度,做好商业的可能性、消费的可能性、政策的可行性等综合分析,从而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王筱芸研究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研究”将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空白点。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跨民族、跨国家的视野,因此,地缘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可以成为文化战略研究的切入点。周庆山教授介绍了数字人文研究心得和成果,提出文化产业面临政策瓶颈,其中监管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此外,也要反思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问题。他认为要通过文化政策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包容性的政策制定来解决。学者要敢于说真话,提出真知灼见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新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他提出研究院在学术上要产生智库机构的品牌影响,要提供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而是还要在思想艺术和哲学美学等层面提供有深度的指导。

王齐国研究员介绍了鄂尔多斯国际文化创意大会的相关情况,建议文化产业研究院应该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服务城市经济房发展。他还就“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研究”分享了相关的研究进展。王国华教授指出,文化产业的跨界性越来越强,单一的理论表述已不足以满足实践的需求,要把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原国家旅游局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概念,把旅游从过去的“点状游”推到整个生活方式的“网状游”。文化产业研究应该立足于全球化视角,荟萃全球经验,学好发达国家跨界融合、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机制。他建议研究院聚焦研究科技和文化融合、文化产业综合利用和跨界利用方面的具体研究。

林一教授介绍了她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文化基金重大项目和文化部相关委托项目的执行情况,分享了智库研究和战略研究的痛点和难点。她认为学术研究既要有理论层面的学术深度,也要给出顶层设计的解决方案,既要满足具体需求,又要体现学者的社会担当。张立波副教授分享了电影层级市场的差别定价机制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促进电影产业的稳定增长。他建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的编制既要领域全覆盖,又要加强专题研究,找到聚焦点,提出有冲撞力的观点和接地气的方案。

周城雄副研究员探讨了智库成果的表达方式和意见反馈的实际效果,提出研究要聚焦于文化自信的提升,要对西方中心论的学术逻辑和思维方式保持质疑和审慎的吸收,要自觉建构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体系。肖怀德副研究员认为文化产业正出现两个边界消融特性,与商业边界的消融和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消融,文化产业在这种边界消融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认为要站在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上去展开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研究院需要有核心的关切、核心的问题意识,一如既往、贯穿始终、形成积累。

刘结成副研究员提出自己在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上的趋势预测。他认为,要重视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关注一些新兴领域,积极开展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文化发展的应用研究。陈黎明副研究员分享了作家全版权IP开发、基于书店的文化综合体和西城“红墙意识”文化建设等实践项目的实施情况。

最后,叶朗先生对各位研究员的精彩分享和独到建议表示肯定。他提出,文化产业研究院身处北京大学,具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优势,要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理论,深入开展战略研究,发挥研究院作为智库的特色。文化产业研究院要敢于创新形式,通过提供智力服务和教育资源,为文化产业领域持续培养高级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恩格斯一段关于培养人才的论述,富有启发。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古典、人文、艺术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感和审美感,即恩格斯所谓的“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学校要成为产生巨人和时代精英的土壤,加强学生人格培养、精神培养、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让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使命感,要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做出伟大贡献。

会后,叶朗先生为各位研究员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原文下载: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