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勇: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态

摘要:人文经济学是对文化与经济互融互动的学术探究,是狭义文化经济学与广义文化经济学的知识融合。人文经济学要把握好人文性与经济性、精神性与物质性、文化性与科技性、历史性与未来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要重视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不同层次的人文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规律探究。

关键词:人文经济学;文化与经济;理论创新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新的创新理论。人文经济学命题的提出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件学术大事。我的研究团队就正在承担人文经济学的苏州样本课题研究,不仅要对人文经济学的苏州样本进行历时性梳理,而且要对中国自主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努力。聚焦人文经济学的内涵,本文从五个结合三个层次展开初步论述。

 

一、把握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人文的定义很复杂,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联合国在1990年推出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把人的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涵盖在内。当下,要挖掘中国文化的人文内涵,推动其成为普遍、共享的人类的核心价值,在全球思想市场上去展示和推广。当然,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和海外传播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业,也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

围绕人文经济学的关键词进行文献查阅,我们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文化经济学可以总结为狭义文化经济学和广义文化经济学两个维度。狭义文化经济学,就是把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的运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化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现象和产业特征,也就是文化产业经济学;广义文化经济学,主要研究文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特别注重人的社会互动、价值观念、信任对于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里论及文化经济学的基本议题,把道德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研究。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广义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人和人在互动中所产生的社会交往、价值观念,进而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学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和人之间的合作机制。后来的经济学关注人和人的合作行为,这就涉及个人的人格品质、心性价值、社会交往。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视为广义文化经济学的开端。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文经济学的研究,不只关注狭义文化经济学,或是关注文化的经济现象、文化的产业现象,也不只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广义文化经济学,只研究文化变量对经济带来的影响,而是着眼于文化和经济的互融互促。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涉及本和体的关系,文化为本,经济为体。新时代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要特别关注本土学术话语的构建,在外来学术话语本土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践,提炼出在国际思想市场上有共同价值的学术体系。

 

二、统筹人文经济学的五个结合

 

第一,人文性与经济性的结合。经济学的本质或起点就是人文,就是以实现人的最大福祉为目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文化的本质就具有鲜明的人文品格。中国文化的底色就是人文精神的高扬,注重人的心性追求、集体的价值互动,以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整体意义的信念建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在倡导以人为本,建立在人的身与心、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延伸至家国一体的国家意识和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在古代中国,关于中国的称呼其实不是地理概念,关于天下的观念也不是国家主权的治权概念,都是人文的概念,都是认同的概念。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只要认同中国文化,遵从儒家道德伦理,就是一家人。中国文化的人文价值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人文经济学要作出回答。人文经济学是对中国文化的人文本色、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的一个回应,是一种强调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文性与经济性的合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和时代转化。

第二,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结合。中国人一直都非常重视精神性和物质性结合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是艺术化的生活。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在一个想象的天国建构一个美好世界,而是在人世间里构建天堂。中国人注重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平衡,这是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体现。

第三,文化性与科技性的结合。这二者的结合是新时代的呼应,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文化为科技赋值,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推动了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相融合的新型创新。对于具体的产品和产业来说,文化性与科技性的结合,不是考虑文化性多一点还是科技性多一点,而是将文化性与科技性实现自觉的融合,使之不断生成新的事物,这些创新的事物也要体现社会性和市场性、短期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第四,历史性与未来性的结合。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一致性和延续性。中华文化历史深厚,文脉悠长,生生不息,守正创新,从历史走向未来。要提炼和展示中华文化基因,中国发展要更多地面对未来,要引领未来。

第五,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推动人文经济学从本土走向国际,要很好地阐释和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奇迹,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要面对国际社会做好知识总结和学术提炼,要让人文经济学具备全球化、普遍性、共享性的学术价值,要凝聚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发展共识,推动人文经济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平衡人文经济学的三个层次

 

人文经济学的内容表现为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中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宏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

微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主要研究产品、消费、组织、企业在人文和经济互融机制中的表现,如研究商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我们进入后消费时代,这种消费行为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人是生物性动物、社会性动物和文化性动物的集合体,人不只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文化人,是一种多元人人是符号的存在,人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企业经营不只是经济绩效的经营,也是文化绩效的经营。企业的文化责任不只是表现为企业文化内部的建设与加强,更是将文化传承、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视为企业经营的本色,贯注产品、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企业的文化使命,不是经济盈利和文化公益的顾此失彼或同时兼顾,而是建立在文化传承发展基层架构上的商业创新。

中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一般体现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为产业的融合发展和高品质发展。比如,广东佛山是全国的家电之乡,聚集了很多家电企业,与此同时,佛山的文化资源非常深厚,位于佛山的西樵山文化是珠江文明的灯塔,粤剧也发源于此地。文化除了与旅游结合,与科技结合,也要与制造业结合,与家电制造业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推动生活产业的创新探索,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佛山的家电产业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新中式生活方式,将中国的生活美学和生活方式通过家电产品传播到全世界。中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就是要更多地解释这种产业融合和区域协同。此外,中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要推动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的建构。人文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市场环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态势。我们要超越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片面影响,重建中国式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在自由竞争、价格机制、供需机制、信用机制等基础上,积极彰显合作、协同、共生的中国价值观。中观层面的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格局,让竞合、协同、共生的中国文化,成为现代文化市场的治理底色。

宏观层面的人文经济学,就是研究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推动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的融合发展。从整个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去关注、观察人文经济学现象在人类经济社会当中的具体表现。在对这些人文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梳理中,我们要把握关键性的学术命题,开展学理性的学术研究,推动更多的学术机构、专家个人加入学术共同体,推动人文经济学的总体研究和整体发展。因此,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我们要进行合理的研究分工,推动人文经济学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力。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来源于作者在《人文天下》2023年第10期发表的文章。)

编辑:张悦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