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全媒体时代与美术批评的新变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于短视频和直播特性的分析,探讨美术批评由于这些新媒介的影响产生的变化。短视频和直播都具有表演性和互动性,其批评者往往不是专业人士,也不遵循批评共同体的标准,而是以受众兴趣为导向。这扩大了美术受众,也让更多艺术作品走出圈子。同时,短视频和直播批评往往做更为鲜明的判断,表达更为强烈的情绪,它们正在改变美术生态,并提供了新型的批评方式和公众交流方式。

关键词:短视频  直播  批评共同体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新变化,这些年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新形态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支撑,共同构建了新的网络传播方式。这些网络新形态有新的特点和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文化传播的新的可能性。这些趋势对于文艺批评的生态同样形成了重要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艺批评的路径和方向,对美术批评也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短视频和直播这样的网络新形态包含着重要的新特征,这些特征其实也决定着美术批评从写作到接受整个过程的重要变化,对于整个美术批评领域的影响都是深刻的。这种变化在当下似乎还处于初起的状态,但已可以看到其未来的新的变化。

从短视频和直播的特性上看,两者其实处于一种互补的状态。短视频是一种片断性的视频作品,要在相对很短的片段中吸引人的注意力,由于其,往往就追求一种碎片化的、刻意截取的某些瞬间来达到传播效果。这些瞬间让人感兴趣的正是在丰富驳杂的状态中截取某些。它是一种片状的、极为简短的、瞬间的展示,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触动。因此,短视频往往截取最具戏剧性的瞬间,经过精心选择和编辑,让视频能够产生与受众的互动,让受众受到某种触发。而和它形成对比的则是直播,直播是通过不间断地、连续地、流状地和受众直接互动,类似水流般地不断地传播,既通过主播的持续传达,也通过受众的积极参与,构筑了一个相对比较长时段的连续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氛围。这两种形态可以说是短的更短,长的更长。短视频片状的形态追求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压缩内容,形成短时的效果。而直播的流状形态则是在长时段中充分展现发出者的特性,并形成连续传达。这种片状流状的结合、短与长的结合是新媒体生态的重要的基本构成。

这两者都有相对一致的特性。首先,表演性的特征相当清晰。表演性就是需要在其间凸显瞬间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某种戏剧性。这往往是一种偶发式的、有某种即兴性的表演的记录。这些表演形式随意,花样繁多,内容也相当芜杂,但其中心是一种对于趣味性的追求,一种片断的、瞬间性的状的生活记录的表演性的展开。大量的短小视频或直播所追求的是某种片刻的感觉,其展现的趣味常常是今天常说的。或让人开心一笑,或让人偶有顿悟。其次,互动性可以说是其最重要的表征。所谓的互动性是观看者的反应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了一种社交的效应,让短视频和直播的受众可以在观看的同时随时讨论、品评,和多人互动而产生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留言、弹幕等做出的反应,也有直接的参与。受众的主动性在这样的短视频和直播中呈现得相当清晰。短视频和直播介入美术批评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不少短视频和直播博主都直接介入美术的批评之中,点评作品、与艺术家互动、介绍展览、分析美术潮流等等,他们的深度介入对美术生态的影响已经形成,而且还在扩大。

 

短视频和直播的特性在于表演性和互动性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传播上的特性,其实会改变美术批评的生态。过往的美术批评,其格局在于一个系统的完整性。从专业的、学术性的、研究性的批评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中存在的多种评介性的批评,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即使最近十余年网络文化的兴起,其实也并没有改变这一系统本身。这一批评系统有其相对稳定的知识背景,也有其相对稳定的判断和认知的尺度。研究性的批评要阐释的是潮流的演变、流派的演化、创作的趋向等,要把这些建构成一种必要的关于当下美术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说就是一些必要的坐标,把创作和艺术家等置于这样的知识的定位之下。在这样的知识为美术界所相对共享的前提之下,一种评介性的批评的重要作用,就是具体地给艺术家及其创作进行分析和定位,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展览或网络等的呈现提供了批评的基本的素材,学术性的批评提供某种相对的共识和知识的支撑,而评介性的批评则选择艺术家和作品,这样形成了一个相对的以传统的专业定位为基础的美术批评。这种批评的运作机制在这些年不断变化和发展,如原有的报刊上的评介式的批评在相当程度上被网络中的微信公众号或网络文章替代,相当多的报刊的评介式批评也主要以网络文章的方式流传,但这样的整体结构是一直稳定存在的。研究性的批评和评介性的批评的作用一直具有相当清晰的定位和影响方式。一般艺术领域的受众或普通公众往往是强烈地依赖这样的批评运作来接触美术,从中得到他们关于美术的观念和认知,也得到关于艺术家和作品的一般性认识。这些批评虽然有流派的差异、艺术潮流的区别等,但都不影响他们所形成的批评共同体所构筑的话语和知识的作用。这既是美术生态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美术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体现。批评共同体相关的知识和认知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支配的作用,其批评的作用之于专业群体或公众时,也是以这样的形态受到认可的。

当下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新的批评的介入所产生的影响其实相当深刻,它意味着对于这样的既有格局的改变,并在许多方面构成新的形态:

首先,由于短视频和直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美术批评的受众范围有了极大拓展,包括许多原来对于美术并无兴趣的人的参与,在短视频和直播的批评中都会受到影响,使美术的爱好者得以扩大,让很多艺术作品有了所谓的出圈的机会。这也触发了更多人对于艺术的兴趣,让一般的中产或年轻人能够更多地介入美术的话题之中,这样的批评显然有其特殊的功能。

其次,短视频和直播所形成的批评,往往并非出自美术专业人士,或者原来并非具有影响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批评往往不具有批评共同体的相对共识,而是以他们所影响和互动的群体的兴趣和喜好作为其批评的基础。个别的专业人士参与这样的批评时,其状态也不得不在互动中更与受众的趣味相互应和。这往往也并不是所谓媚俗,而是以公众对于艺术的判断的基础来作表达,往往是一般公众所认为的”“高雅的标准的呈现。公众潜在的某种艺术趣味的公意特点在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有的批评共同体所讨论的议题和关注的对象,往往被转换或替代。这形成了新的表达路径所支配的新的认知方式。如对于莫奈或梵高等的持续的推重,按照这样的标准来选择艺术作品,这往往是一般当下被视为高雅的中产趣味所影响的结果。

再次,短视频和直播构成的批评,往往是更为直接和更为强烈地表达其好恶,要做出更为鲜明的判断,表达更为强烈的情绪,把个人的选择变成一种更戏剧化的表述。片状的短视频批评往往运用强烈的语言表达和视觉传达,直接的表达让批评简化为好恶的判断,强烈的语言强化了个人的倾向性,也让批评者在和受众的互动中得到更多的反应。这样的批评对于受众来说是相对较强的刺激,能够激发其兴趣。现场感带来的即兴的反应和互动的因素让受众的兴趣或好恶的作用得以凸显,在弹幕等的传播之下,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某种情绪的激荡或感性的认知的直接表达获得了更多空间,在零散、零碎的表达中构筑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短视频或直播的介入,其实正在逐渐改变美术的生态,也提供了一种另类的批评方式和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其变化值得高度注意。它改变了原有的批评共同体的作用,也提供了不同的对于艺术的选择。

 

 

(本文作者,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11期)

编辑:张悦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