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对话 | “智库对话2023:回顾与展望”

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智库对话2023:回顾与展望

 

2023年1月8日下午,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智库对话2023:回顾与展望”在线上顺利举办,智库对话作为此次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主题。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路径,回顾了过去一年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解析文化产业行业动态,展望未来一年业界发展的趋势。

 

 

 

本次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主持,邀请了多位文化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和社会部原主任、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教授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为题发表精彩演讲。“中国道路”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重要理念。祁述裕从二者的关系及如何做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走出一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从历史经验切入,梳理了不同时期中国文化产品的特点,提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文化产品的数量,同时也要重视文化产品的质量。祁述裕特别指出,在整治文化市场的过程中,要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并针对未来文化治理提出了五点原则:坚持法治、自治和共治相结合;坚持分级分类治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探索以“监管沙盒”为代表的试验性文化治理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治理能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以《用法治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为主题,和大家分享了他关于法治如何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制建设应该如何完善等问题的思考。过去二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但是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却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性会给行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行业信心不足、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自发主体性定位不够清晰等。就上述问题尹鸿认为当务之急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包括制定文化产业相关的财税政策、明确行业和产品的准入标准、维护文化行业的公平竞争、建立健全协商制度等方面内容。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少峰以《元宇宙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新特点》为题进行发言。“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在具体产业领域和应用场景里面的一个核心概念,与之前的数字技术相比,其核心问题是跨界融合。提出元宇宙在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时候,其商业模式出现了10个新的特点,包括新的领域及其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门槛、合作的需求、人才直接技能需求、数字技术比重的提升、及多种内容体验和多种收入于一体、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版权产业商机与挑战并存、旅游业态直接从属于文化(体验)业态、以垂直运营的方式解决多数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以《创建新型文化智库的五个维度》为题目,和大家分享了他就如何创建新型文化智库所做的五个维度的思考:以生产思想、服务社会为己任;要拥有宏观的战略思维,在大视野中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要鼓励人才结构的多元化,始终将人才建设作为智库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运行机制;顺应数字经济潮流,将建设数字化智库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以《数字化时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利、位置与空间》为题做主旨发言。阐述了自己对三个问题的思考:数字化时代,在地性文化产业权利是什么?特色文化产业位置在哪里?特色文化产业空间有多大?他认为数字化时代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产业业态、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融资渠道、产业目标等方面,都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经济模式下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因此在其权利、位置、空间方面,都有必要进行学理性的反思与思考。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以《新时代文化创新:机遇·挑战·路径》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分析了文化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面临的挑战,并根据二十大报告中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的总体部署,对未来走势做出四个方面的判断,包括高举文化自信自强的旗帜;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以《复兴与辉煌:文化强国的理路》为题目做主旨发言。魏鹏举基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战略总要求,认为要想切实的基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在学理上需要认真的思考和辨析“传统文化的‘两创’”“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冲突”“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安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的问题。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做《中华文化的长江底色》主旨发言。他指出,长江建构了中华稻作文明的基础,而稻作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空间形态;长江稻作文明与黄河麦作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性,正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明确提出,“江河互济”与“对角线运动”相嵌套,建构了中华文化五千年流变的动态性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以《论文化产业的非工具性价值》进行了主旨发言。单教授用四点理由论证了文化产业的非工具性价值:经济的动力在文化,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所有产业的模型;“经济时代”转向“文化时代”,当代价值观的非物质化;非经济价值观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从“轴心时代”到“民族复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发表题为《文化产业学知识体系的中国构建》主题演讲。向勇从现代性、国际性、中国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谈到中国文化产业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明晰文化产业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特征:国际视野、实践应用、学科交叉;通过对文化产业学在英美、中国发展历史的梳理,阐释了中国文化产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文化产业知识体系的建构的着力点在于坚持文化至上、坚持中国立场、坚持人民中心,坚持义利平衡;呼吁在新的发展时代推动文化产业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福建论坛》执行总编辑管宁、《光明日报》经济部记者鲁元珍、《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魏建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点评。管宁从论题的广泛性、理论亮点、话题的启发三个方面谈了对本次论坛嘉宾演讲内容的观察跟体会。鲁元珍表示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演讲,对这一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更深刻的认识;各位专家所提到的很多话题都是在未来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将是媒体宣传的重要的切入点。魏建则表达了整个文化产业研究很热闹,但同时又很寂寞的观点,并给出从现实中提炼和总结的破局之道。

 

 

 

最后,李向民做总结发言,他认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文化产业的观察、思考以及探讨,中国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符合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随着文化产业实践不断的深化和丰富,业界、学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聚焦,到那个时候文化产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本次智库对话自举办以后首次对外公开,由新黄河客户端、学说平台等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