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艺术学的发展趋势》成果简报



成果简报

(第23期)

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

2018113

编者按:2018113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举办了"美学、艺术学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沙龙, 参加活动的有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和各个高校的老师、学生。本次沙龙主要谈论了关于美学、艺术学发展趋势的话题课题组负责人叶朗先生出席此次活动。沙龙由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主持,活动以周宪教授主讲,与会专家学者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


美学、艺术学的发展趋势

2018113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举办了题为《美学、艺术学的发展趋势》的沙龙活动。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解了关于美学、艺术学的主题。

周宪教授认为现在高等院校已经高度体制化,知识生产出现不同形态,一种形式是知识学的,比较强调知识的传承、整合和学科化,知识学中的美学对美学学科或者艺术学非常重要。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美学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对现实有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周宪教授从几个方面对美学、艺术学对理论发展趋势进行讲解。

其一,关于卡勒的理论。该理论总结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六大发展趋势,分别是:叙事学,叙事被看作是所有知识生产的基本方法;对德里达结构主义的研究比前些年对福科及其理论的研究更为热门;人和动物的研究更受关注;生态批评;后人类和审美重新回归。

其二,关于Vincent Leitch21世纪文学批评》。该书中提及21世纪理论复兴的十二个主题,并指出了此次复兴的重要性。这十二个主题分别是:政治经济学、生态批评、全球化、文学比较论、生物政治论、身份与研究、流行文化、媒介研究、体制研究、修辞学研究、文类研究,情感研究。该书从一个文学理论家的角度提出论据并介入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范畴。书中特别提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曾出现过一次复兴,90年代到21世纪衰落。

其三,关于美学发展的六个趋势。分别是:审美研究包括态度、特性和愉悦研究、艺术是什么来界定的、艺术本体论、艺术解释、叙事和虚构以及审美价值。周宪教授还特别提及《基于大学出版社艺术史书籍出版的趋势分析报告》和《北美的艺术史学博士论文的调研》这两份报告。第一份报告分析了1991年到2007年所有艺术史论的总体数量,应特别关注如下几个变化:当代艺术剧增;19世纪和古典艺术研究开始降温;多元文化论导致了欧美艺术研究势头强劲。第二份报告对北美艺术史学的博士论文做了趋势分析,结论为:多采用交叉科学和多元方法论,较多的从哲学和文学理论视角来研究;区别于19世纪及20世纪,现今讲古代艺术史选题较分散;对艺术史和审美运动的讨论通常要语境化,放在政治文化大背景中研究。

其四,关于语言转向问题。其本质就是从讨论问题本身转为讨论问题媒介。这一重要转变也带来很多方法论的变化。《文化转向》这本书列举了由于语言转向带来的一系列文化转向:阐释、述行、自反、后殖民、翻译转向、空间转向和图像。这些转向都是由于语言学转向或语言转向所带来的文化转向产物。

周宪教授对美学与艺术学的发展趋势作了如下总结归纳。

其一,文化政治论和审美回归论的冲突。周宪教授认为:自然论或者实在论向构建论的转变其实就是推翻了我们通常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是自然而然或者必然如此的。马克思有一重要理论叫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通过这个观念来看西方文学史,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特定时期,特定阶级统治思想的表现。后来伊格尔顿提出“意识形态往往被感受为自然化的、普遍化的过程。法国的行为艺术家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行为引发我们对于美学的观点是不是自然的、不可变更的这一问题的思考。文化政治论的重要节点是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结构主义登场后的民权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各阶层进入大学挑战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其二,跨学科。周宪教授认为当今美学和艺术学都是开放性的,很多理论相互关联、交叉、对两个学科均产生影响。他列举了20世纪艺术和科学互动的一些例子以充实跨学科趋势这一论点。周宪教授还强调了跨学科研究中聚焦与整合的重要性。

其三,空间转向。周宪教授讲解了从80年代后期开始,现代文化和艺术以时间为逻辑,后现代和当代以空间为逻辑。人文地理学、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图学导致了空间转向。他认为当今讨论空间的问题很多,比如从中国角度看全球化是怎样的状况,中国未来如何形成自己的理论等课题。周宪教授列举了中国画和英国画的例子说明地理学不仅为艺术提供新观念,同样也扩展了艺术空间的范畴。他特别强调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大都市中对艺术的影响,其途径主要通过扩散、循环、交流形式和混杂来实现融合。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思考中国艺术将来走向很有益处。周宪教授认为中国艺术要有中国的特点,在中心与边缘关系的探讨上,要注重中心对边缘的影响。

其四,比较艺术学。周宪教授认为,比较艺术学应放在比较文学系统中建构,而艺术理论则是以比较艺术学知识为基础。他还提到现代艺术门类细分和现代艺术反分化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引发了艺术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现象。周宪教授提倡做相关研究应广泛涉猎,要对不同艺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以追求美学艺术研究的突破。

演讲结尾时,周宪教授将自己的发言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边界应该更加开放,应融合其他学科资源;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问题为导向,着重点则应聚焦当代;方法论要创新,应更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的批判性;针对中西方知识平衡性课题,探讨中国理论如何影响世界的课题。

顾春芳教授对周宪教授的主题发言做了总结,周宪教授不仅分享了涉及到西方艺术学观念、方法、现象等方面的西方当代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成果,还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引发了一系列思考。顾春芳教授指出,周宪教授除了积极启发学者思考研究进展,自己也密切关注西方学术研究现状。现在艺术学和艺术史论确实呈现西方中心论,这种以一个中心代替另一个中心的想法带有浓烈的文化政治意味。

随后与会人员提问。周宪教授在回答如何处理构建论和时代论二者的关系问题时指出: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审美理论,应融合更多的后结构主义,既要坚持审美形式风格也要兼收并蓄,接纳新思维。关于理论如何运行创作的问题,周宪教授认为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非物质化,主要受到哲学、历史和文化影响。针对学生提出的涉及浮世绘与中国画研究的问题,周宪教授认为:浮世绘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概念中的影响研究,而中国文人画是平行研究,这是两个独立的研究方向,互无关联。但我们应思考并询问为什么中国艺术的影响不及日本艺术。有学生提问如何打破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边界,周宪教授的观点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组织者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参会人的兴趣与利益整合起来,但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非常重要。在实践和理论中要注重理论修养,因为“一个人艺术成功以后能让他走更远的东西不是艺术本身”。周宪教授还谈到,对于文化政治的讨论我们不应先设定前提,而应通过讨论确定前提。

探讨结束后,叶朗教授发言,他表示周宪教授不仅将美学和艺术学当前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的解析与总结,更给予青年学子很多启发并指出了广泛的研究空间。顾春芳教授对此深表赞同,认为周宪教授研究艺术学和艺术史时,将思考重点和方向立足当下中国现状,启发我们思考中国艺术学和艺术史如何与西方同等对话。我们不仅要注重文本分析和艺术体验,还应拓展思路,跳出原有僵化的惯性思维方式,潜心细读文献资料,积极探索、寻找理论资源,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观点、理论和国际话语权。目前,中西方在哲学、美学研究和影响力方面还存有差距,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学者踏实工作、努力跨越。


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 100871

邮箱:rwxdl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