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局国际组织处领导到我院专题调研



文化旅游部国际局国际组织处领导到我院专题调研

 

3月22日,文化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国际组织处参赞郑文、副处长朱彦惠到访北大文产院,与北大文产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博士后王韶菡以及向勇教授研究团队一起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以下简称2005公约及其倡导的文化多样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局国际组织处领导赴北大专题调研合影

 

郑文参赞说明了此次调研的目的。他指出,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大力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化多样化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共同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站在中国立场上,坚守文化多样性,保持文化生命力,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员。我们积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各项举措,保护文化多样性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空间都有待完善。他希望政府部门能与学术界加强合作,共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场合中发出中国声音。

朱彦惠副处长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国家层面履行2005公约的基本情况。中国政府定期参加2005公约法定机制会议,包括每两年一届的2005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一届的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政府间委员会,每四年提交一次中国政府履约报告。她认为,作为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手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势头良好,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学术界可以很好地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2005公约精神的衔接研究。她强调,在理论上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2005公约的理念落地,让2005公约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不断提高2005公约的社会可见度,让文化多样性观念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对文化是发展重要驱动力的认识,引导文化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科研机构在这些领域都大有可为。

    向勇教授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个体、团体和国家等不同层次的文化权利的自由表达类似于生物多样性的状态,从根本上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多样性、群体多样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理念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物种保持一种平等、自由的共存状态,进而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和永续性。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实践中,我们应坚持三个立场:首先是中国立场,对内要促进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共同繁荣,增强中华文化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加大中华文化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是公共立场,加强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地,引导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制定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第三是发展立场,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目的是推动个人进步、产业兴旺和区域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体融合和多样共生。北京大学在文化多样性和创意可持续发展领域一直在进行理论探索和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北大文产院愿意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搭建智库研究的学术平台,编撰发展报告和成果要报,举办学术论坛和人才工作坊,促进文化多样性领域中国与世界的互鉴对话。

博士生李尽沙同学结合自己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课题研究的经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他认为虽然文化多样性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但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可以和我国“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等国际合作举措相结合。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内容产业源自多元文化主义的西方概念正成为促进各国文化多元繁荣与和谐共生的指导原则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动漫游戏产业会努力在作品中加入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呈现与解读,客观上达到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效果。比如《熊猫和和》系列动画片制作团队会和世界不同国家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合作推出不同文化主题的作品,让许多国家富有文化代表性的动画形象共同经历妙趣横生的冒险之旅增加了中国与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文化多样性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韶菡老师指出,丝绸之路是多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研究文化多样性最好的对象。西方许多学者如西澳大利亚大学的蒂姆·温特教授已经注意到丝绸之路的独特价值和地缘政治的文化意义,提出丝绸之路遗产的外交价值和共享特性。丝绸之路的物件和历史能够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不同民族和地区建立起合作共赢关系。

博士生朱粲同学认为,文化多样性概念本身含有西方逻辑,多指向文化的diversity,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文化共识、普遍价值观和政治正确。从2005公约文本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定义和表达可以看出,2005公约做出更有全球普适性的表述,即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核心是文化表现形式,而不是简单的种族和人种的文化样态。文化表现形式的理念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对象从抽象艺术具象化成为具体的文艺作品。因此,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就会更有课解读性,履约就有了更好的具体抓手。她指出,自己在参与向勇教授主持的《澳门文化产业定位研究(2020-2024)》课题工作中了解到澳门当地对于文化资产、文化资源做出的细致梳理和不同理解。借鉴这个经验,我们可以先梳理出文化艺术作品需要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国大会——政府间委员会——顾问小组等不同层级的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判断标准和操作流程。

博士生郑雨琦同学提出,推行文化多样性政策在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在当下媒体上、社会上不断撕裂的语境状态中,寻求到一个完满的平衡点以弥合这种对立。包括性别对立问题、地域对立问题、城乡对立问题以及民族对立问题等等。这种多样性文化意识实则就是包容度和理解力的提高,对于我们这种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文化交流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积极影响。在国际层面,这种多样性要求我们更注重文化接收方的需要,形成彼此的深度沟通,也是能够推动放下意识形态偏见,达成积极文化交流互通与国际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价值。

最后郑文参赞和向勇教授对座谈会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的学术推进工作也进行了具体探讨

 

 

(撰文/郑雨琦;图片/李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