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17年第12期

   

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学术交流营顺利举办

2017第六期北京大学艺术学沙龙暨北大-港中大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学术交流营顺利举办。双方师生围绕“艺术与城市”展开企业参观、社区考察、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12月16日,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齐聚燕南园51号进行了全天的学术研讨。首先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进行致辞欢迎,随后,向勇教授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何庆基教授与林国伟教授分别进行了专题讲座。

首先,向勇教授的讲座题目为《美第奇效应、艺术介入与都市更新的创意模式》,向教授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院长所提出的“艺术公赏力”的概念出发,从作为文化认同与城市品牌的文化聚落引申至15世纪意大利发生于佛罗伦斯的美第奇效应,提出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代,以往的物质经济与时间经济将逐渐过渡至符号经济与场景经济,城市将通过创意革命向创意城市转型,其所带来的创意集聚将带来艺术引领与产业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随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项目主任何庆基教授以《文化意义与历史建筑物的保留(Being Cultural Meaningful: on Heritage Preservation)》为题进行讲座。由于对新旅游景点的开发、保护建筑中的文化价值以树立市民的文化认同,当前历史建筑的保护已成为香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议题。 核心问题在于建筑的分类标准,如何定义重要的、值得保护的建筑遗产。这个审核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文化发展中的国家权力,同时也体现了赋予建筑文化意义的决定性价值。何教授介绍了许多香港历史建筑保护的案例,展现了在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与民族观念中的潜在冲突。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项目副主任林国伟(Benny Lim)博士的题目为《社群在何方?亚洲国际都市语境下的艺术节策划与管理(Where’s The Community? – Curating and Managing Arts Festivals in Asian Global Cities”)》。林博士指出在过去的25年间,艺术节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长,且在国际性大都市中尤为明显。以香港为例,仅2016年就举办了近30个艺术节。可由此延伸的问题是,发生在国际都市中的艺术节是否能有效地满足社群功能?林教授通过对香港、新加坡与吉隆坡逾15个艺术节进行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研究,论述了国际都市中艺术节策划与管理的新趋势。

简短的午餐时间后,研讨会于下午一点半重新开始,分别由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汇报。分享主题可归于以下几类:第一,是围绕香港活化工业大厦政策的讨论与思考,如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蔡思雨、何璘琳、张韫婕、李慧敏的报告《城市艺术空间再造——以工厦活化为例》,与张慧乔的《香港工厦-小型表演艺团的出路》。第二,是关于社群\社区艺术的思考,如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冯子恩、肖李梦韵、刘美宝、叶芷菱所做的报告《港陆两地的社区艺术对话-发掘城市、艺术与人的相互作用力》,与邓福怡、李嘉仪、李利璵的《城市发展语境下的社区艺术(The Enhancement of Community Art Under Urban Development)》。第三,是关于艺术节的延伸讨论,如杨栩靖、赵叙涵、聂明、周绮晴同学的研究《艺术与城市——用艺术力量改变城市肌理》,与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孙肇阳的报告《基于4Ps营销理论的乌镇戏剧节研究》。第四,是关于城市设计的主题式畅想,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孙孺傲与高敬涵所分别做的报告《路环调色盘-澳门路环地区生态博物馆项目》与《路环调色盘-澳门路环地区生态博物馆项目》。最后,是相对理论的研究,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李尽沙的《城市文化力与差异化空间构建》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刘儒的《公共艺术视野中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雕塑研究》。

12月17日,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前往今日美术馆与繁星戏剧村进行参访与座谈。上午由今日美术馆高鹏馆长亲自向师生详尽地介绍了今日美术馆概况,从美术馆类型开始说起,从空间、展览、项目活动、公共教育、跨界合作、出版等维度进行介绍,并特别介绍了今日美术馆-未来馆的情况与展望。何庆基教授也是一位资深知名的策展人,对今日美术馆的展览质量表达赞叹,并向高鹏馆长进一步了解今日美术馆的组织规模,业务情况与资金来源与结构。高鹏馆长表示为了维持并进一步提高展览的质量,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融资与洽谈,并希冀未来将美术馆的发展重心落于对未来艺术发展趋势的探索,并与更多机构进行学术合作交流。

下午,全体师生前往位于西城区的繁星戏剧村进行参访,首先参观了戏剧村内多个不同的风格剧场与当代艺术展览中心,参观了戏曲艺术节的相关展览。随后来到书吧,与繁星艺术村的创始人樊星先生,繁星戏剧村签约导演黄彦卓女士以“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社群”为主题进行了座谈。座谈开始于樊星先生对繁星艺术村源起的讲述。樊星先生追溯至1982年改革开放后林兆华导演具小剧场观念的作品《绝对信号》,称其开启了中国小剧场的第二次浪潮,并坚信小剧场相比于大剧场,其亲民的姿态能更有力地活化民众、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樊星先生同时提到了繁星艺术村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经过十年发展,至今已受到政府与业界与观众的广泛认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何庆基教授对戏剧村活跃的艺术氛围与员工对事业的热情表示赞赏,表示热情是一切事业的原动力,是企业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林国伟博士也提到了其在戏剧行业的资深经历,分享了香港小剧场团体的发展难处与问题,并对繁星的运营模式及品牌的可复制性提出了若干问题。向勇教授分享了与樊星先生于2009年第一次相识的经历,赞赏了樊星先生的企业家精神,肯定了戏剧村这样的文化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温度与情感的一部分,对于培育本土原创文化 IP具有重要作用。繁星戏剧村签约导演黄彦卓女士讲述了自己与繁星戏剧村亲密合作的故事,表示只有通过艺术家与制作人的相互成就,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打造出符合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优秀作品。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具备专业深度的问题。

12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进行参观游览,并于下午乘机离京。本次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学术交流营顺利圆满结束。

  

  原文下载: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学术交流营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