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0年第1期

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2020年第1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201922


 

 

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顺利举行

 

2020年1月4日至1月5日,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下设文旅融合与城乡协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与商业新模式”“艺术、科学与创造性四个分论坛议题,并开展了青年学者学术年会、创青春·大学生文创项目展演等活动以及闭门会议智库对话2020对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叶朗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梅松主任等文化产业专家学者、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业界精英等出席了论坛共同深入探讨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吸收借鉴多元成功经验,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中国文化创新境界的提升,从而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迈上新征程承担起新时代文化小康的新使命,在新时代继续谱写中国文化产业的新辉煌

本届论坛举行恰值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利召开,全会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并且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在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下一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的之时,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产业转型、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自2003年共举办十六届,始终致力于在学术与现实的交融中洞察中国文化产业的时代奋进与国际勃兴,以最深切的公共情怀、最缜密的学术思辨、最锐意的进取精神,实践创新、怀纳全球、献智中华。

 

大国文创承担文化小康的新使命

在全面小康的过程当中,所谓全面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各个领域一个都不能缺在总体布局当中实现文化小康的供给能力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文化产业体量但相对质量有待提升。因此,提升文化产业质量是促进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如何优化文化经济政策制度设计进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梅松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见解。梅松主任用数据政策梳理了北京的1+N+X政策治理模式,阐释了北京市实践中的制度创新1是指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发布的政策、规划或是纲领性文件、行动计划等N是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制定的一些实施意见和办法X是指北京市区县根据自己地方实际制定的一些政策,是地方制度首创和宏观政策引导的融合。梅松主任强调,在文化产业的政策关键词中知识产权最高频使用,这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也是2020年将会继续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原因。通过文化经济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努力推动政府和市场之间互动平衡,进而推动北京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在传统活化、文化融合、科技支撑、区域协同以及注重内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特点,体现了北京市制度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经济上的发展给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经管学部的部长范周教授从加强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角度,思考文化建设如何同步跟上经济小康,提出了四对关系:首先应当把我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继续放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次处理好政府市场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完善考核指标和加强刚性政策驱动;另外,处理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中高端文化需求,在文化服务中兼顾社会不同层级的需要;最后,处理好借鉴国外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新的文化现象有更多的包容,逐步推进精神文化方面的脱贫小康,推动全面小康的最终实现。

产业升级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命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研究员从历史角度就大国文创历史变革与产业升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20是世界机遇之年,新时代大国文创面临新潮流趋势,其中包括新业态、新体验、新集聚、新价值链、新主体以及新研究,新型大国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所占的位置是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在文化产业高速度、高数量发展基础上产业自觉,也是一种文化坚守厘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民生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导向、创新推动业态发展、文化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门类以及更加有效的文化政策四个方面在建设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中要坚守底线,坚守文化自信,筑牢我们培根铸魂的文化本位。

在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的胜利时刻,以大国文创助力文化小康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国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和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下一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之时,文化产业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产业转型、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2020年,是文化产业立法的关键之年,期盼文化产业促进法能够顺利立法。在规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应该形成一种产业自觉和文化坚守在市场、技术、商业的硬核包裹中,我们要关注美学、意境、人文情怀这样一种软性内核。文化产业处于文化与产业的中间地带,在理论上在实践上要动态地去守住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质和学术追求。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在过去20年所汲取的学术滋养,这也正是叶朗先生所一直强调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旅融合开发乡村文化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文化和旅游业进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思维,落实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新部署。文旅融合强化了旅游中的文化体验和产业属性,消费场景与产品的改变也促进了消费的升级和品牌的提升。当前,随着市场、产业的成熟,文化旅游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发展潜力也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的协同发展开拓了空间。

文化已经成为产业和城市双转型的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将大城市群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历数了从注重经济功能到注重文化复兴,再到注重科创、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大城市群文化产业3.0版本。在这样的城市发展中,创新引领、经济辐射、文化魅力智慧效能成为产业升级的四大维度。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活力对城乡空间进行消费升级。从世界融合发展的角度,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建造文化空间,考虑硬件与功能、企业与集群、美感与象征、人文与活力四大要素,把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资产,最终转化为文化资本。

文旅融合是下一阶段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方式。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提出,旅游是人基于自由意志的流动行为,旅游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产生、创作和积淀息息相关,需要满足人类学习、整合创造的需求。因此,当下的文旅融合应重点关注文化空间的旅游功能拓展、旅游业态的文化品质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文旅赋能、5G时代的文旅新业态四大领域。提供有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项目和服务,文旅不是文化修饰旅游,而是将两个产业链进行有效融合。魏鹏举教授认为,一个区域基于现有的人文魅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满足游客的行为,其实也是满足文化本身成长发展,创造一种极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文化空间的旅游功能拓展应放在文旅融合的优先位置。在此基础上,文旅融合可以更多围绕文化资源活化、创意价值驱动、全媒整合营销、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四种典型模式展开。

乡村协同是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保认为,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最重要的硬实力是产业兴旺,而乡村旅游就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最有效的途径和支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我们大众旅游时代的重要方式,对当下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旅游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乡村旅游既是旅游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旅游时代的重要方式。文化旅游,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文化可以是一个民族的品格,可以是国家的一种精神,旅游让文化变得更有温度,也具有可操作性和关联带动性。文旅融合正是借着文物这一载体,通过创新的核心手段来讲故事和传播文化的。

在嘉宾研讨中指出,在当前经济发展大的背景当中,文化和旅游或者文旅融合是激发消费的一个重要抓手。明晰其困境、思路与方向,更好地促进文化基因融入旅游资源,以创意为翅膀,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实践中,以物理空间营造为基础的活动营造,能从文化的寻导和回归开始,用文化、创意和产业引领乡村新发展,加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意新动力

2019年加快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当前,海淀区启动城市大脑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高科技企业创造了大量应用场景.使得场景成为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海淀区今年40个智慧社区,首个5G新型智慧社区已在海淀建成,这让海淀区抓住5G商用重大机遇,实现了5G时代率先领跑

趋势判断是制定对策迎接挑战的重要基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庆山教授介绍了数字技术应用驱动下的8个新趋势:文化新时代、新体制、新经济、新文创、新动能、新业态、新生态、新丝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字技术成为驱动的新动能,在AI合成主播”“全系图像”“数字艺术”“混合现实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艺术家用技术来创作,对艺术或创意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路。现实场景的数字孪生技术和AR技术,未来的影视、影院和娱乐都会发生全新的变化。同时,周庆山教授也提出了数字技术带来的原真性思考,以及技术和社会建构融合性不足、体验性不够、持续盈利能力有待提升等现存的问题他认为技术的更新需要应用方式的更新与之配合,这在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尤其重要。

针对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肖永亮教授根据自身的跨学科背景首先介绍了5G、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发展前沿,提出技术研究人员不会太多关注技术应用等问题。随后,又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分析了5G和VR技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受生理极限所制等缺陷认为技术应用不只是为了展示技术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人类带来幸福感。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项目发展部主任温雯从艺术与科技、文化与商业、空间与城市等几方面对深圳市绽放文创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些策展案例及其IP运营之道进行了分析。绽放文创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认为科技需要走在文化和艺术的前面一点点,才能提供更好的艺术呈现形式和发展空间。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找到技术自身的艺术价值,将技术上的震惊体验转化为艺术领域的升华,完善技术促进艺术品的流通、收藏展示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议题。未来,绽放文创可能会着力于创造沉浸式生活体验,从生活方方面面提升人的幸福感。

与会嘉宾解读了文化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探讨文化与科技的未来趋势,力求通过对新时代文化产业的讨论,推动互联物联技术模式创新,为海淀区成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提供新思考、新借鉴。在未来的5G时代,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成为城区发展的两翼,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传统文化资源集中区和时尚人群集聚区海淀区如何利用自身科技文化优势,使得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互赋能,未来革新又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文化新业态推进商业新模式

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以来,以三新为助推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股关键力量。在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不同产业链环节之间互动融合,网络化共享、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等系列新需求使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也对文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技术发展是推动文化新业态产生的重要动力。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国有教授针对数字技术手段对经营模式的影响,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对应的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的改变会引起经营方式、经营模式的变化。生产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提高和成降低,而且能够达到有序有效有益的管理,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三方面都有益处。在未来,从创意生产、销售放映都会产生改变,电影生产方式以及销售模式等经营方式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观众会收获前所未有的观感体验,以阿凡达为代表的新技术里程碑在不久的将来会再次出现,我们会进入一个像阿凡达一样的新世界。此外,数字技术应用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推动文化产业的新一轮转型变革

内容为王仍然是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核心。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薛镭教授认为,如今的影视制作往往注重华美的服饰布景以及运用大量数字技术,注重表现形式却忽视内容质量, 将过多精力和资金用形式会让生产失衡,使内容创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导致市场追求短期回报,最终失去长期利益。与影视制作领域相同,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平台巨增出现追求流量的局面,低俗化导致内容体系滑坡,以流量经济作为衡量节目或文化产品的唯一指标, 这并不是可持续发展方式。在薛镭教授看来,内容应生活结合,而网红李子柒正是将优质内容与超越现实的生活状态合二为一的案例,体现出价值观、人性与真诚,应该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人才方面网络制作设定内容创作的界限

本次论坛还包括业界成功人士对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分享。北京凯声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朝阳提出,打造高品质儿童内容的最小颗粒度是通过不断地进行脚本创作优化,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文化内容。阐述了写作十原则给孩子们提供价值观与知识,以音频为介质,所有创作让孩子喜欢,以此引发兴趣。而”“哈哈哈”“这三大元素是文化内容产品的重要部分,在快乐为前提为孩子传递某种价值观。宝资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香宁强调创意的重要性他认为,旧元素的新组合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要,高科技的胜负分野在于对高水准审美意识的熟练应用,结合中国美学的意境与当代审美习惯,符合更多人的审美状态才能使传统文化的普及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嘉宾在研讨中指出,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定位符号文创,即以文化元素滋生文化资产。并提出在元素知名度、故事性、场景联想、审美性等打造过程中,应做到全面活化,将符号元素进行美化并重新设计,坚持文化活化三五年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文化新业态的出现发展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产业化运作,在新时代使命下满足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探索文化企业如何实现用户价值提升和企业持续增长的平衡。

七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正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顺利召开,集中探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论坛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文化产业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创造推动文创高质量发展,用全球视野探索文化产业多领域融合,力求以大国文创力展现大国精神、大国担当,在新时代继续中国文化产业辉煌。

责任编辑闫小青                            本期执笔:闫楚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100871

邮箱:ici@pku.edu.cn

电话:010-62757216-616

传真:010-627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