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电影编剧》成果简报



成果简报

(第22期)

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

20181027

编者按:20181027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举办了"漫谈电影编剧"的主题沙龙, 著名电影编剧家、资深导演芦苇先生各位电影界资深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大学的学生共聚一堂,漫谈关于电影编剧的问题。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十多专家学者参与此次活动。本次沙龙由顾春芳教授主持,活动以芦苇先生和各位到场嘉宾学生对话的形式展开


漫谈电影编剧

20181020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北京大学燕南园51举办了题为《漫谈电影编剧》的沙龙活动。本次沙龙请来了著名电影编剧家、资深导演芦苇先生主关于电影编剧的创作问题。芦苇老师采用问答的形式开始自己的演讲。

芦苇老师一开始的本职并非是编剧而是美工,常年在摄制组工作的经历让他对于电影生产过程非常熟悉,他曾在《活着》的拍摄过程中事无巨细的参与每个细节,亲力亲为的联系演员为的就是一切都可以讲述的真实到位。

芦苇老师谈到,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自己接触电影的时间非常长,对于电影生产流程的清晰是他的优势之一,对编剧而言在写剧本前有针对性的了解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他本人在接触《霸王别姬》后就觉得这个故事定位的时代很好,一方面社会动荡处在军阀混战时期,一方面却恰恰是京剧最鼎盛的时期,这样的剧本拍出来可以给京剧历史一个交代。所以在坚定了写作决心后,他就开始做扎实的前期准备。凭借着对戏曲浓厚的兴趣走访戏曲专家,研读相关资料。他特别强调“写什么必须要熟悉什么,必须把功课做够,必须是那个问题的行家。”也就是你必须要知道自己写什么,然后去了解掌握熟悉它。《霸王别姬》的创作没有太多杂念,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编剧只想着全心全意地投入去做好这个剧本,这也是最后收获了中国电影标牌这样殊荣的根本原因。

在回答导演和编剧合作过程中如何解决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时,芦苇老师以《霸王别姬》和《图雅的婚事》为例,他认为在一部电影中,虽然导演有最后的决定权,而编剧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说服对方,这是编剧的个人能力,遇到不能改变的情况,尽力而为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剧本是最基本的事情。

关于如何完整体现原创精神?芦苇认为,对一个题材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电影创作是非常自由的,是拿来主义,只要对电影有好处都可以拿来用,对创新和原创的关系来说,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好小说不等于好剧本一样。像创作《柳青》这部电影就面临许多挑战,在所有电影中,人物传记类是最难拍的,尤其作家传记类电影更难。

现在电影工业框架划分非常详细,而框架也是因人而异,看你如何使用。

关于在真实生活中很多层面的东西都交错在一起,而这种情况应如何在剧本中呈现且显得不庞杂。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和编剧所要写的类型有关,没有纯粹的定论。编剧的内容决定了他的方法。他非常喜欢塔尔科夫斯基导演以及他擅长的作家电影,他强调“电影是一个艺术品,作为产品来讲一定有它的消费对象,所以我们写剧本时候一定要把类型和消费对象想清楚,有针对性的去创作。”电影类型就是要让我们搞清楚服务对象是谁。像《安德烈·鲁布廖夫》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如此吸引他,就是因为他对这类型片子非常感兴趣。

关于剧本戏核的问题,芦苇认为戏核就相当于主题,主题要简明扼要,干练清晰,一个电影必须要有一个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主题,要找清楚这部电影的类型以及消费对象,接下来的投资规模和市场潜力才可以有清楚的定位,张艺谋导演和陈凯歌导演有些不成功的影片,就是对于影片的类型认识不够理性且叙述能力不够。就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影》,虽然画面美轮美奂,外包装非常华丽,但是电影内核较为混乱,戏剧性不清晰,故事没讲清楚是造成电影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不是药神》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片子的成功是因为它戳中了每个人的痛点,抓住大众的基本心理和实际情况,并且基本框架和社会品质展现的都很好,所以最后收获了一定的口碑,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回归的标志。中国电影界业内人士需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上,而不是票房和钱。

就如何借鉴西方剧本和编剧的方法时,芦苇认为:西方文化重视个性和人性,不同于中国人更注重国家意识,当电影落实不到人身上的时候就很难打动人,所以我们的电影应该更多的把落脚点放在“人”身上。他认为电影中人物是有生命的,主题是实现人物的途径,编剧一定要让人物“活”起来,要清楚你的人物是怎么回事。对人的感知是编剧最本质的东西。他认为编剧本质上就是讲故事的人,在生活中接触各色人等,观察琢磨他们是非常必要的习惯。正如人物分析是编剧的基础一样。编剧要观察、理解、贴近生活,对生活有兴趣。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认为记日记和看经典的书报电影是提高编剧水平非常重要的日常修养。他强调道,电影编剧一定要有敞开的心灵,和自己对话,自由写作,拜生活为师。

关于写诗和拍电影的关系的问题,芦苇认为在电影里体现诗意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本人在看了齐白石先生的诗之后有了写电影的冲动,但是首先要做的是把诗意化为电影的因素,要化为声音和画面。这是一个艺术类型转化的过程。拍诗意电影就一定要知道它的局限性在哪里,要学会在电影创作过程中转化另外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回归电影,用电影的语言呈现。在创作中的表达欲望和创作动机必须要有结合点,也就是你的电影作品,能尽力做到表述清楚个人感受,能感动特定的观众群。

在芦苇老师的发言后,叶朗教授做了会后的总结,叶朗教授认为在电影中,编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做一个好编剧就需要他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现实,注重学养。

顾春芳教授也结合自己多年写剧本的经历总结道:编剧是呈现民族人文精神、想象力和智慧的精神建筑,要写出好的剧本实属不易。从芦苇老师的发言中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好编剧要具备以下几点,做编剧一定要见多识广,拜经典为师,对生活有兴趣,贴近和了解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自我钻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勤于思考,琢磨人性、琢磨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捍卫中国编剧这个职业的尊严,维护电影文学的尊严。

沙龙结束芦苇还表示今后每年可来北京大学和青年学子分享电影编剧的心得。

 

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 100871

邮箱:rwxdl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