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下午,首都艺术学学科学术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三楼均斋报告厅举行。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郝凝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毕明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尹成君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刘小龙教授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向勇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王一川表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艺术学学科积淀与丰富的艺术院校资源,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学科目录调整等背景下,北京艺术学学科发展、学位点建设迈向新的阶段,首都艺术学学科学术发展交流活动有利于助推北京文艺创作、文艺实践开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艺术学学者应有之贡献。
王一川致辞彭锋介绍了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情况。他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等方面分享了北京大学艺术学学科发展情况、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他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加强在京艺术院校、专业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商共议形成合力,引领艺术学学科学术高质量发展。陈岸瑛介绍了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的发展情况和学术特色,分享了日常教学与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思考,他认为学生不仅仅应当掌握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分析能力,还应该提升学术视野和理论站位的高度。他希望院校之间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与人才交流,积极发挥首都文化影响力。张淳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大学正以本次学科目录调整为契机,增强国际交流,学院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学术能力齐头并进,推动本校艺术学学科资源总体整合。黄小峰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专业设置及院系规模,提出加强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之间的交流互鉴,希望高校间资源共享互补,携手解决艺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业等现实问题。王廷信表示,北京高校艺术学学科建设历史悠久、研究水平突出,艺术院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学科建设应当立足艺术学研究、教育前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愿意为首都艺术学学科发展提供支持和协助。吴冠平介绍了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情况,提出学院在学科目录调整后对艺术学的重新定位以及有关未来的设想规划,期待通过发挥电影学院的艺术学研究特色,促进多元融合交流。王德胜提道,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建设历史悠久,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他希望首都高校能借此机会加强紧密联系、建立交流平台、提升学科影响。郝凝辉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成果,强调了设计学与艺术学及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持续创新期待交流活动为推动设计学类和艺术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陈刚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建设情况,就学科目录调整对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影响分享看法。毕明辉从音乐学科出发,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院校定位和发展历程,并指出面对学科目录调整,艺术学学科门类与一、二级学科方向之间的定位和对接需要更多思考。他认为高校间可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教学、有组织的互动交流和创新实践,打造学科学术共同体。尹成君分享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化特色和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提议通过学术交流、艺术大师班等多元方式丰富院校间的交流。刘小龙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历史发展和建制规模,从音乐学系经验出发,强调艺术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国际化视野。向勇表示,本次座谈会为筹办北京市艺术学学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希望能为首都一系列艺术院校机构提供更加紧密的交流平台,推动艺术学学科专业体系构建,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优化制度服务,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国际交流水平。他期待学会能够团结北京艺术学学人力量,整合共享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此次会议汇集北京各大艺术院校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首都艺术学学科学术发展情况展开交流讨论,推动学科共同体的形成与团结,并为北京市艺术学学会下一阶段的筹办工作明确方向,对首都艺术学学科发展与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苏安阳、邓茗予
摄影:孟繁一
编辑:山石
责编: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