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杭运河城市景观是体现运河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基于网络用户共享照片和评论数据,梳理运河沿线各城市景观的类型,比较景观的多样性、吸引度和体验性差异。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运河沿线的运河景观包括8个类别,各类别在运河沿线各城市间的分布数量不均。(2)总体来看,有14个城市运河景观同时具有高多样性指数和吸引度指数;其余6个城市,淮安和苏州运河景观多样性指数低而吸引度指数高;廊坊、沧州、德州和镇江运河景观多样性指数高、吸引度指数低。(3)计算分析运河沿线各城市、各河段景观的评论文本内容的相似性,可得LSA数值较低,表明运河景观感知和体验存在普遍差异。
京杭运河属于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时空跨度大、具有活态性的特殊文化遗产。运河沿线城市数量众多,各城市在历史上因运河这一商品、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载体而在大空间尺度上实现了联系和共存。城市地位的差异使其在社会、经济、民俗等方面受到运河不同的塑造,如都城在选址和物资供应方面受到运河的影响,经济中心城市因运河得以商贸繁盛,其他城市则凭借运河的交通便利优势,由集市、码头等发展成区域中心。在运河的塑造下,相关的城市景观逐渐形成,包括河道、湖泊、植被、古镇、历史街区、桥梁、闸坝、船舶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多个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法规和政策,如2019年颁布《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20年印发《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景观是运河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梳理和明晰各城市具有哪些运河景观,是进行城市运河文化挖掘的必要前提。
运河历史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要挖掘各城市的文化,就要关注人对城市景观的感受和印象。景观感知指人和景观的互动[1],是理解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景观的重要视角。网络的共享性扩大了研究对象的资料来源,利用更详实的数据,有助于形成系统、完善的结论。
景观即“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2],从索尔(CarlOSauer)的研究贡献来看,景观是人和时间对一个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体[3],景观感知是景观的信息被人接收并由此形成认知的过程。景观感知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景观价值的感知。景观有多个价值维度,会对认同、地方依恋产生影响[4-6],价值的感知需要主体的识别与判断,不同的人往往会对相似的景观有不同的感知,由此,学者针对不同群体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同时,为了凸显区域间的感知差异,将感知结果投射到实体空间是有效的方法[7]。第二,景观特征的感知,从两种方向上展开,一是构建指标体系,识别“景观文化基因”。这一概念由学者刘沛林提出,后被众多国内学者所借鉴[8]。二是描述景观特征[9]。第三,景观评价与态度感知,重点在于如何量化人的主观评价,学者们利用瑟思顿态度比较评价模型[10]、IPA分析法等进行了尝试[11]。第四,景观感知的差异对比,主要从感知客体:景观[12],与感知主体:人[13]两个视角进行了比较。
已有研究中,景观感知的差异研究多从主体视角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被调查对象的资料,再利用模型拟合。而从客体视角入手,比较区域间差异的研究则较少。此外,数据量有限也导致研究范围较小。
近年来,大数据分析方法被应用到景观感知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研究范围和尺度较小的困局。数据主要包括照片和文本,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照片是由内容(content)和构图(composition)两个主要部分组成[14]。内容是指照片中捕获的全部外观或符号,解读照片的含义有转喻(metonymic)和隐喻(metaphoric)两种路径,前一种方法指的是照片中出现的所有符号都只表示它们自身,对其进行字面理解转译即可;后一种方法则更关注在事物的本身之外还有哪些隐含意义[15]。景观的感知研究中,多以转喻视角为研究出发点,通过直接观察照片,按表面内容“分解”照片,将分解后的各部分归为不同类别。从技术手段上,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利用Nvivo软件人工分类编码;二是利用机器学习提取标签(tag),实现内容自动提取。研究采用Nvivo方法进行分类,有助于灵活地识别具有多重含义的照片内容。
网络的共享性使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数量激增,突出体现在旅游出行及社交媒体平台上游客拍摄、共享的旅行照片。照片是真实的表达,利用网站抓取游客照片进行的景观感知研究数量日渐增多。数据来源一方面是旅游平台;另一方面是社交媒体平台。利用UGC照片进行的景观感知研究,主要在于目的地形象构建,包括游客单一视角[16]和游客—官方互动视角下的形象构建[17],大数据弥补了模型构建、回归分析的数据不足[18];带有地理信息的照片允许对游客的移动轨迹、拍照行为进行空间定位和可视化[19-21],从而为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开发提供借鉴。
京杭运河沿线城市众多,景观各异,目前国内利用大数据进行的运河及沿线城市景观感知研究较少[22,23]。研究以用户网络共享照片为数据来源,识别各城市运河景观特征与类型,比较景观感知的差异,并将结果空间可视化。
研究数据来自国内某基于旅游的社交服务平台。与其他同类平台的数据相比,其优势是用户共享照片带有经纬度,可以对运河沿线城市的景观进行定位。使用Python采集相关城市的用户昵称、用户ID、照片拍摄地经纬度、照片上传时间、照片描述等信息,同时根据用户ID对其性别进行甄别。照片及文本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12日至2020年7月19日。
获取的照片数据中剔除以下三类:内容高度一致的重复照片;照片内容含糊不清,无法辨别;与研究无直接相关的其他照片。最终得到照片数据4639张,评论文本数据263433字(表1)。

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照片和评论文本进行编码和相似度比较。基于照片的转喻分析视角,对照片内容直接观察,使用Nvivo11.0plus对其进行编码,梳理运河景观的类型和数量、空间分布状况、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度。利用Stata16对游客的评论文本进行基于机器学习法的潜在语义分析(LSA),用于对比文本的相似程度,进而比较人对景观的感知与体验的相似程度。LSA分析法用向量表示词(terms)和文本(documents),通过奇异值分解(singularvaluedecomposition,SVD)将词—文本矩阵降维,使用降维后的矩阵构建潜在语义空间。这个过程消除了原始向量空间中的“噪声”[24],能提高信息的精确度。降维过程中产生的空间余弦距离可以用于衡量文本的相似程度,余弦值范围在0-1之间。值越大,代表文本相似程度越高。
其次,计算景观的辛普森指数和吸引度指数。运河景观的辛普森指数用于衡量运河沿线城市运河景观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越高,景观越具有多样性。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表示景观共计几类,Pi表示某一指定的景观类型i占景观总数的比例。
将运河沿线各城市运河景观的数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游客拍摄的该城市的运河景观数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即该城市运河景观的吸引力越大。参照已有研究,提出运河景观吸引度指数。对A-H八类景观按照总数量的大小进行权重赋予,数量最少的是H,权重赋予0.1,随后按照依次增加0.1的方法,对其他类景观依次赋予权重,A为0.8。每个城市的运河景观吸引度指数即为各类景观的权重乘以该城市该类景观的数量后求和,吸引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Y为城市运河景观的吸引度指数,n为A-H八类景观分别的权重,Xi为各城市A-H景观分别的数量。最后,利用ArcGIS10.2进行景观差异的空间可视化。
3、京杭运河城市景观类型
照片内容的编码参考京杭运河遗产类别[25,26],初步确定了8个树状节点。遵循直观性、完整性、排他性和启发性四个原则,[27]利用Nvivo11.0plus编码完成33个自由节点。数量最多的前四个景观类型分别是:A河道航运、B历史建筑、C市井生活及D灯光夜景,数量最少的树状节点是H现代建筑(表2)。

A河道航运景观数量共计1451,占比21.331%,说明水是游客最关注的。船、码头作为旅游项目,在游客照片中多有出现,而闸坝、渡口作为遗址、遗存,则极少出现。B历史建筑景观数量为1433,占比21.068%。C市井生活景观数量为1427,占比20%,其中C-1古街古巷、民宅数量最多,为1039,占比超过总节点的15%。这类景观多出现在古镇或历史街区。D灯光夜景景观数量为714,占比超过10%。其他景观类型中,E-1植物和F-1博物馆景观节点数量最多,主要是运河博物馆。由此可见,运河本身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景观吸引力很足,但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开发利用则没有获得较多关注(图1)。

4、京杭运河城市景观差异分析
4.1优势景观和特色景观
在某城市中数量占比最高的运河景观,将其定义为优势景观;几乎只有某城市具有,而其他城市不具有的运河景观,定义为特色景观。各城市优势运河景观和特色运河景观统计结果如表3、图2:


优势景观主要是四类,集中体现在运河的水体和历史文物,包括A-1河、湖、池、泉,B-2园林、楼阁、塔、亭、廊,C-1古街古巷、民宅及E-1植物。也就是说,运河沿线各城市的运河景观以历史遗存和植物生态为主要。
在所有优势景观中,占比最高的是通州的E-1植物,达到36%,集中于通州的运河森林公园。另外,沧州的运河景观带、天津的桃花堤,以及廊坊的文化公园,也体现了这一现象。由此,北运河段绿色生态突出。
杭州和宿迁的优势景观相同,均为A-1河、湖、池、泉,比例达到31%。其中,杭州的运河景观种类多,彼此间数量较为均衡,景观类型包括历史街区、桥梁、博物馆、城门、寺庙、粮仓、碑刻、码头。而宿迁的运河景观总数量少,代表景观多样性的辛普森指数低。表明即使是对相似的运河文化进行挖掘,城市与城市间差异存在且明显。比如,以A-1为优势景观的城市还有德州和济宁,德州的景观数量和类型更少。
湖州的C-1古街古巷、民宅占比同样达到31%,以南浔古镇为代表。与之类似的还有嘉兴的乌镇、无锡的南长街、枣庄台儿庄古城、徐州窑湾古镇、常州青果巷。其中无锡的南长街有以造型各异的花灯为特色,而无锡清名桥以夜景而广为人知。可见,城市内部考虑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时,是通过不同元素凸显不同类型的景观。而城市与城市间,除相似的运河景观外,各城市还会依托其他类型的景观,达到与其他城市区分的目的。比如,同样拥有古镇的无锡、嘉兴和常州,无锡的特色景观还包括咖啡馆、酒吧、手工业纪念品等商店,而嘉兴是沿运河绿道,常州则是“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整体来看,江南运河段实现了对运河景观元素的多维规划建设与旅游开发。
B-2园林、楼阁、塔、亭、廊比例最高的城市是聊城,为24%,其他以B-2为优势景观的城市还有镇江、淮安、苏州和扬州。淮安和扬州属里运河沿线,两个城市有相似的运河景观带,但扬州的特色运河景观突出体现在码头上。事实上,扬州的特色运河景观还包括东关街、天宁寺、瘦西湖等,由于文化的传承利用不足,这些运河景观并未得到关注。与此相对,淮安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运河文化景观,例如闸坝、渡口、博物馆、漕运部院、故居等。可见,城市拥有的运河文化元素固然重要,对其合理开发与利用也是决定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环节。
总体来看,运河沿线的城市景观在数量和类型上存在差异。数量较多的城市有杭州、枣庄、淮安、无锡、苏州、嘉兴,较少的城市有廊坊、沧州、德州、济宁、宿迁、镇江。按河段来看,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沿线运河景观数量较少,而里运河、江南运河数量较多。从类型上讲,北运河段,运河景观以植物、生态为主;鲁运河、中运河的特色是水体和古街巷;里运河的园林、楼阁景观较为突出;江南运河景观相对丰富,类型最多样,包括水体、古街巷、园林楼阁等。
4.2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度
通过计算辛普森指数和吸引度指数,可以了解各城市的运河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景观吸引度。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段景观的辛普森指数较高,除宿迁(0.72)、苏州(0.78)、淮安(0.76)外,其余区域景观的辛普森指数都大于0.80。南运河、鲁运河段景观的辛普森指数整体较低,其中沧州(0.81)、德州(0.81)、济宁(0.81)、枣庄(0.81)景观的辛普森指数稍高,其余数值均低于0.80。北运河段通州景观的辛普森指数较低,值为0.77。
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段景观的吸引度指数较高,除宿迁(40.1)、镇江(38)外,其余区域的吸引度指数均大于140,其中无锡(348.3)、苏州(308)、嘉兴(303.2)吸引度指数最高。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段景观的吸引度指数较低,除天津(231.4)、通州(162.4)、聊城(164.5)外,其余区域的景观吸引度指数均小于70;而北运河至鲁运河段景观的吸引度指数整体较低(表4、图3)。


4.3景观的游客体验
通过分析评论文本内容是否具有相似性,来检视游客的运河景观体验差异性。将642条文本数据按城市合并,泰安、濮阳文本数据量为零。最终得到20条文本,与城市一一对应。根据文本特征,有些词高频出现,但意义不大,因此把这些词语设为停用词,使其不参与LSA计算过程,以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停用词包括“运河”“大运河”“中国”“国家”“值得”“魅力”等。经多次试验,设置最优参数,横行为运河城市评论数据,即文本(documents)向量,纵列为词(terms)向量,计算文本LSA相似度,得到运河城市景观评论文本的LSA相似度矩阵(图4)

除对角线相似度值为1外,矩阵中的非重复相似度值共计106个,数值介于0.1-0.7,其中0.5以上数值两个,分别是通州和杭州间的相似度值0.632、廊坊和天津间的相似度值0.525。0.3-0.5间数值四个,分别是天津和无锡间的相似度值0.341、济宁和无锡间的相似度值0.339、衡水和湖州间的相似度值0.309以及济宁和嘉兴间的相似度值0.349,其余相似度值均低于0.3。其中0.1以下数值30个,占总数值量的28.3%。可见只有部分城市对运河景观的评论文本相似。这表明,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景观体验普遍存在差异,个别城市间有一定的相似性,集中在水体、植物景观,以及人的各项行为活动上。
5、结论与讨论
京杭运河是流动的活态遗产,对历史上沿线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有重要的塑造作用。研究基于用户生成的照片与文本数据,比较运河城市景观差异,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对4639张照片进行内容分析和Nvivo编码,识别出运河沿线城市的景观包括8类,分别是A河道航运(21.331%)、B历史建筑(21.068%)、C市井生活(20.98%)、D灯光夜景(10.498%)、E动植物(9.321%)、F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6.732%)、G商业场所(6.234%)、H现代建筑(3.838%)。
第二,运河沿线各河段的景观差异化明显,不是均匀分布。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以植物类景观(E-1)为主;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段突出的运河景观类型包括园林、楼阁(B-2),水体(A-1)和古街巷(C-1),园林、楼阁(B-2)集中在里运河段,古街巷(C-1)集中在江南运河段。
第三,各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度并不存在必要关联:部分城市其景观的辛普森指数低而吸引度指数高,包括淮安(0.76;300.7)、苏州(0.78;308)。与此相反,部分城市其景观辛普森指数高而吸引度指数低,包括廊坊(0.82;43.4)、沧州(0.81;40.5)、德州(0.81;5.1)、镇江(0.81;38)。
第四,游客对运河沿线各城市的景观体验普遍存在差异,个别城市间有一定相似性,包括通州和杭州之间、廊坊和天津之间等。
游客对景观的感知和体验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自然环境。北运河、南运河径流量较少,济宁以南至杭州段径流量相对丰沛。二是历史文化因素。京杭运河跨越尺度大,一致的运河文化基底和各城市相对于运河的地位的不同,对沿线景观的感知和体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政策实施和景观的规划设计,会对运河景观有直接塑造作用。
研究实现了对大空间范围遗产京杭运河沿线城市景观差异的细分。研究结果表明,京杭运河沿线城市的优势景观在数量上占优势,应是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底和导向,特色景观使其区别于其他城市,应是文化展示和创新的载体与着力点。因此首先考虑运河文化建设的方向性。优势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资源,与本土关联紧密,文化建设不能忽略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和优势景观的主体性。盲目进行运河文化的创新和景观营造容易造成城市景观的破碎化,割裂景观与运河的相关,另外也有可能导致城市运河文化建设的“扎堆”效应,带来同质化问题。其次,考虑如何发力建设运河文化。特色景观是城市与区域独有,是城市吸引力的主要来源。其形成原因,一方面是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营造,但需注意,文化的创新需契合本土,以防文化混乱;另一方面是保护好有历史意义的遗存,以彰显沿线各城市在运河历史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维护和保持好城市景观的差异性,有利于保留运河的多元文化,发挥各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吸引力,提升运河文化的辐射力,从而在不破坏运河一致性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各城市、河段的特色文化发扬。
注释:
[1]ZUBE E H,SELL J L,TAYLOR J G.Landscape perception: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J].Landscape Planning,1982,9(1):l-33.
[2]NAVEH Z,LIEBERMAN A S.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 [M].New York:Springer-Verl,1984:2-6.
[3]SAUER CARL O.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tions in Geography,1925,2:19-54.
[4]BROWN G,RAYMOND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and landscape values:Toward mapping place attachment[J].Applied Geography,2007,27(2):89-111.
[5]徐虹 , 周泽鲲 .气味景观感知对乡村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研 究——兼论怀旧的中介作用 [J]. 人文地理 ,2020,35(04):48-55.
[6]王兆峰 , 向秋霜 . 景观感知和地方依恋对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 影响与分异 [J]. 经济地理 ,2020,40(05):220-22.
[7]陈幺,赵振斌,张铖,等.遗址保护区乡村居民景观价值感知与态度评价——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0):1971-1980.
[8]杨立国,林琳,刘沛林,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 [J].人文地理,2014,29(06):60-66.
[9]黄越,赵振斌.旅游社区居民感知景观变化及空间结构——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6):1029-1042.
[10]周玮,黄震方,郭文,等.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实证研究 [J]. 人文地理 ,2012,27(06):117-123.
[11]郑文俊.游船旅游者对漓江景观的期望与感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06):143-148.
[12]隋丽娜,程圩.三类不同开放程度景区游客感知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 ,2014,29(04):126-133.
[13]颜丙金,张捷,李莉, 等.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的感知差异分析[J]. 资源科学 ,2016,38(08):1465-1475.
[14]ALBERS P C,JAMES W R.Travel photography: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1):134-158.
[15]STEPCHENKOVA S,ZHAN F.Visual destination images of Peru: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DMO and user- generated photography[J].Tourism Management,2013,(36): 590-601.
[16]HUNTER W C.China's Chairman Mao:A visual analysis of Hunan Province online destination image[J].Tourism Management,2013,34:101-111.
[17]MAK A H N.Online destination image:Comparing national tourism organisation's and tourists' perspectives[J].Tourism Management ,2017,60:280-297.
[18]TIESKENS K F, VAN ZANTEN B T, SCHULP C J E,et al.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hrough social media: An analysis of revealed preference in the Dutch river landscape[J].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8, 177:128-137.
[19]LI C, ZHAO Y, SUN X,et al.Photography-based analysis of tourists' temporal-spatial behaviour in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J].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2011,18(6):523-529.
[20]KIM Y,KIM C,LEE D K, et al.Quantifying nature-based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using social big data[J].Tourism Management, 2019,72:249-256.
[21]LEVIN N,LECHNER A M,BROWN G.An evaluation of crowdsourced information for assessing the visitation and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rotected areas[J].Applied Geography,2017,79:115-126.
[22]张瑛,史凯静,刘建峰.基于网络游记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游客感知研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39(4):79-85.
[23]王长松,李舒涵,王亚男.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社会感知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26(8):45-52.
[24]WANG F,LI C,WANG J,et al.A two-stage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by using category correlation degree and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2015,20(1):44-50.
[25]俞孔坚,李迪华,李海龙,等.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9-51
[26]谭徐明,于冰,王英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J].水利学报 ,2009(10):1219-1226.
[27]ROSE G.Using photographs as illustrations in human geography[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32(1):151-160.
(本文作者为何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长松: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本文来源于作者在《城市发展研究》2022年第7期发表的文章。)
编辑:任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