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怎样理解精神共富?精神共富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促进精神共富有哪些现实路径?我们分享这篇文章,请您与我们共同寻找答案。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精神共富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充分予以重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物质生产是手段,精神生产是目标,精神文化引领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本保障,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意义升华,精神生活是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人要保持和谐、平衡、自由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中文化治理观念的根本转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解决了亿万中国人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问题之后,追求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就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是坚守文化自省、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本质属性。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任何发展总要追求效率,文化发展也不例外。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另一个是道德基础。重要的是,仅有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则来自道德基础”。“文明中国”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是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根本指引。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可分为基础建设和巩固提高两个阶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是绵延5000年的灿烂文明与幅员辽阔的超大型国家的融合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价值支撑。作为文明型国家的中国,本质在于“文化中国”的国家意象与集体认同。著名学者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传承性的文化体系之一,“文化中国”是所有中国人、海外华人华侨和热爱中国文化的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接受的中国想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注重精神生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中国人的人生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是一种艺术性的人生,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情怀的人生。中国文化连接每一个中国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
精神与物质相对,根据《辞海》的定义,精神包括思维、意识、情感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对正在做的事和身处的环境有不同的觉解,进而产生不同的境界,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他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家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生境界,这决定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进而决定了有一个怎样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与物质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样态,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精神生活与服务性消费、文化消费有关,但又有区别。一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水平与服务性消费支出和文化消费支出有关,恩格尔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质量又不是仅靠这些服务性消费支出、文化消费支出以及恩格尔系数就能准确反映出来的。总体而言,精神生活包括行为上的文明礼仪、伦理上的道德品德、审美上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观上的理想信仰。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人们通过辛勤努力和互相帮助所达到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水平和普遍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内的核心内涵和对外的核心内涵。对内的包括个体、组织、社会和政府等四个层面的内涵。其中,个体层面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个人的信息资讯、文化知识、审美娱乐、兴趣爱好、社交、道德追求等精神生活方面的普遍状态;组织层面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组织机构价值理念的坚守和文化品质的普遍提升;社会层面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社会群体的文化程度和集体和谐的基本状态;政府层面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政府机构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富集程度、公益文化事业的发达程度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熟状态。对外的包括个体精神生活状态和国家精神文明水平的海外传播美誉度、国际认知友善度等内涵。总而言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表现为个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愉悦、道德高尚和审美优雅的精神生活状态,又表现为社会层面的和谐友善、公平正义、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还表现为国家层面的文明昌盛、大气自信、开放包容的精神文明水平。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反映了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精神富足状态。由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点,因此,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统筹兼顾人民精神生活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地方性与全国性、本土性与国际性、静态性与动态性、短期性与长期性等诸多方面。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高远目标,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保护人的文化权利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品格,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一起构成了人们对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基础作为支撑,离不开个人主体意识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多方动员,离不开各级政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就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专项部署。2022年2月,浙江省委召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被列为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北京持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发布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推动厂区型、校区型、街区型文化产业园区的业态融合,打造“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培育夜间消费的“文化IP”,充分利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的精神财富和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冬奥遗产,构建有品质、有温度、社区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地方的创新举措将为全国各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既要重视“文化民生”工程,又要重视“文化民心”工程。要构建城乡弹性一体化、东部与西部地区适度均等化、不同人群间动态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具有普惠性和公平性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要引导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共享工程,创新商业文化机构与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模式,探索公共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型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品质、高内涵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艺术水准、审美品质和价值层次。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大力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审美素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浸润到生活中去,营造人们精神生活方式的“烟火气”。要与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相协同,积极发挥人们精神生活与文化消费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领域的民心空间、精神邻里、友爱家园、文化礼堂和社区驿站。要积极发挥第三方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出精神生活特派员、辅导员和志愿者制度,为人们提供满足日常精神生活需要的专业性指导、个性化服务和多元化咨询。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和弘扬模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现古老、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浪漫、时尚的现代生活美学的融合,培育新国潮、新国货、新国戏、新国漫等新型精神文化产品和消费业态,打造传统文化目的地型旅游产品和景区,营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场所和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体验场景。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不断加大文化艺术精品力作的创作扶持力度。要激发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美术等文艺领域的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引导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内涵深厚、精神高远、契合审美的文艺精品,经常组织弘扬中华文化的文艺活动,实施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惠民计划,打造反映新时代中国精神气象和文化品格的文艺传播工程。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时代风貌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给世界,准确反映大国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精神生活状态与精神生活品质,构建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和平台。
(本文作者向勇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文章来源于2022年11月14日《群言杂志》)
编辑:任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