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成果 -> 燕南智库 -> 正文

祁述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

发布日期:2023-01-20   点击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探索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活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高尚生活的重要标志。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不加思考地生活等于徒费时光。两位先哲重视精神生活的理念对当代人仍有启迪性。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他曾对精神生活的内涵作了这样的解释:“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和渴望,以及人们对自己和道德力量发展的不倦要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发展。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形而上学层次,二是道德(伦理)层次,三是审美层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一起抓,两个建设同步发展。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宣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通过什么方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反映了历史演进的过程

总结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探索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应该把握以下八个要点:

第一,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以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为基础的。只有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不断丰富和满足。同时,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有促进作用,人民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也有利于提高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提高人民精神世界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提高人民精神世界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心理上全面发展。

第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是以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充实为最终目标。既要努力实现城市居民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也要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同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仅要做到年轻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老年人同样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这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第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又崇尚个性化、差异化精神生活追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不是搞文化生产的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追求。同时,精神生活的内涵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应做到共同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第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从外到内的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由内及外的自然养成,让人民在丰富社会实践中自我提升。应鼓励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丰富其精神世界。

第六,各级政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承担很大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包打天下。政府是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条件,政府只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要通过优惠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别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第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倡绿色文化生产和消费,可持续文化生产和消费。拒绝拜金主义的文化消费、炫耀性文化消费和从政绩出发、不计成本的文化消费。

第八,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道路不是关起门来搞文化建设。要不断汲取世界文明的营养,增强自身活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同样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来源于作者在有关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讨会上的发言。)

编辑:任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