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文摘编自《燕园师韵——北大老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数字时代的教育是一种行走的教育、陪伴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对抗碎片化知识的遗忘,而是去丰盈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
“花落成泥,又育新芽。”小时候,我在家乡清凉的小溪里,在铺满阳光、温热的山间小路上光脚奔跑。彼时的少年,感受着土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渴望着成长与远行。川东大巴山,北大燕南园。28年后,我带着我的学生又走入那条小溪、那条小路,把课堂落在了乡土大地。我相信,新时代的年轻人可以在求学阶段、在时代的大潮中受惠于乡土的力量,再用这份力量去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完成自己人生的绽放。
童年的我常在家乡的白秀山顶远眺,喀斯特地貌的大巴山脉,巍峨耸立,蜿蜒崎岖,环抱着山谷间的烟火人家。半新半旧的民房点缀在青山翠绿中,周边的田地里是连片金黄的油菜花,顺着山势铺向远方,花田在房前屋后追逐着盛放。八年前,我和我的学生们再次回到这里,开启了一场以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白马花田乡创行动,把北大人的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北大人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履践致远的身体力行。

在贵州榕江调研传统村落期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北大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源头是赓续百年的宝贵传统。从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田野巡访,从山东邹平到江苏吴江,从云南弥渡到安徽潜山,这些跨越时代和地域的乡村建设实践,真实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扎根乡土、接续前行的初心使命。这几年,我和我的学生们频繁地奔走于全国的多个乡村。所到之处,我们看到很多正在生长的乡村后现代式的砖房别墅,看到那些日益斑驳、凋零的土砖木房,也看到许多正在被小心守护的村落遗产。
每当看到这些变化中的乡村风物与进化中的乡土人文时,我和学生们都不想只心生几分凭吊过去时光的无奈喟叹,不想只让自己沉浸在乡村滞后发展的光景里遗憾惋惜,而要让自己坚定守护乡土遗产的文化热望,主动躬身入局采取行动。正如德国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尔所说,“故乡不是与一个地点相连的,而是与一群人相连的;故乡表达的是尚未存在但是人所期待的团结,故乡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现成物,而是任务”。我和学生们在乡村开展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行动,正是我们“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这里的“一个任务”,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谓的“一个经验”。“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中最为完整的“一个经验”、最为圆满的“一个经验”,是面对自身过去和人类历史的生命体认,更是面对个人进步和人类发展的生命体验。
“萤火微光,炬火之力。”2016年10月开始,我和学生们在家乡乡贤等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下,融合北大燕南园与川东民居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历时两年半将毕城村的几户村民旧居改建成花田间乡村创客营地,使之成为一个不断释放着生命力的乡村公共文创空间,也成为学生们步入乡土的第二课堂。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经济学”“创意管理学”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运营”等课程中,我们坚持“以乡土为学院”“以自然为校园”“从文化到生活”“从个体到家国”的实践理念,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乡间村落,以专业的知识、服务的志愿、虔敬的心态为乡土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乡民美好生活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创意方案和实践方法。
我常常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付诸行动。连续五年的暑期,学生们选择留在这处原乡陪伴留守儿童,开展花田课堂公益美育实践。北大的学生行动也逐步生长为全国大学生自发参与的青年乡创接力赛。我们与不同高校联合举办了多场青年乡创工作营,从构思创意、设计手稿到项目落成的村庄公共艺术景观,从村庄形象设计到农产品包装的品牌建设,使学生们对乡村发展的未来想象在实践中不断照入当下的乡土现场。
“花田即耕,负锄而行。”在白马花田行动中逐步成长的北大学子又让花田的种子在江西抚州、浙江湖州等地落地开花。我的学生黄彬彬,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北大艺术学院,毕业后在浙江湖州窑里村带领当地青年共同创业,成为一名深耕乡土的青年农创客。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北大学子奔赴乡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形成新时代北大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滚滚浪潮。
2022年3月,结合我和学生们以及更多高校师生的乡创实践探索,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2年5月,北京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2024年3月,北大校长龚旗煌院士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共建协议。这标志着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北大实践获得了国际组织的认可。作为该教席的主持人,我会带领我的学生继续探索,砥砺前行,坚定国际视野和开放格局,构建全球乡创可持续发展合作网络,为实现以文化创意为机理的地方可持续发展做出北大人应有的贡献。
“花田生生,乡愁深深。”当前,我们国家正以磅礴伟力探索乡村环境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社会治理的新观念、新实践。这种探索开启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新路径:正在超越“乡村问题”的传统叙事,从“乡土-天下”的现代视野、中国立场和共同富裕的愿景出发,构建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行动框架,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民主体权利和农村要素集约的多元目标,将乡村振兴定位为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人类文明的创新探索,通过构建“以乡村为方法”的知识框架和实践体系,充分展现乡村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价值。这是国家乡村振兴的宏大使命,也是北大人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北大人传唱的《燕园情》里有句歌词:“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一程山路,一程归途,我们去得了远方,也回得了故乡。于我们而言,白马花田不再是指向某个具象的地理方位,而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和梦想之地。我和我的学生常常为了奔赴乡村而星夜赶路,我有时看着学生的背影,如同看见少年时的自己。我们在星空下赶路,又一同迎接曙光,正如一代代北大师生一次次回应民族和时代的命题一样。师生与花田的双向奔赴,是师承的薪火相传,是朋辈的携手共创,为着更美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