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向老师的这篇文章,解读了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它不仅为我们全面理解了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路径,还为我们投身旅游事业、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
本文作者为: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669期第1版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旅游强国建设的“三个原则”“五个统筹”和“五项使命任务”,为探索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道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中国特色旅游强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保护好、利用好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助力构筑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守正创新
巩固旅游业中的文化主体性
建设旅游强国,就要重视文化在旅游中的根本性作用。在现代社会,个人旅行游历所产生的旅游消闲现象被视为服务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产业价值和综合效益。旅游业成为关怀民生的幸福产业,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发展旅游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休闲设施为载体,为人们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消费方式进入从物质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后消费时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品质生活追求的不断升级,旅游产品和服务从“游、购、娱、吃、住、行”等传统旅游要素向“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兴旅游要素转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消费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以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形式转向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高品质发展。
在旅游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要彰显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作为中国旅行家的集大成者,与马可·波罗并称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一生的游历实践是徐霞客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一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无畏的探险精神和开放的包容精神,这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文化基因。为了纪念徐霞客对中国旅游发展和中国地理探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11年国务院以《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作为“中国旅游日”。这是对徐霞客精神的集体纪念,是将徐霞客精神上升为中国精神的共同行动。
建设旅游强国,就要恢复人在旅游中的审美自觉。旅游强国建设是关注民生的强国建设,旅游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是旅游的主体,人是旅游诸要素的中心。
人生来就是旅行者,既是地理空间的旅行者,又是生命时间的旅行者。从孔子的周游列国到庄子的逍遥游,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场有生之年的不绝旅行,人类文明的演化紧密伴随着古代人的徒步行走和现代人的跨时空旅行。旅游是个体自身拓宽视野、开启智慧、沉淀知识、涵养品行的实践方式。旅游是人的一种身体在场的感知体验,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探寻人生意义的价值体验。旅游的本质是现象学的本质,旅游的本质就是以人为中心,回到事物本身,回到当下生活。旅游是人的本质的当下显现,是人的主体性的日常体现。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的本质,从古代的游历到现代的旅行,旅行成为涵育个体审美品格、营造社会生活美学的重要手段。旅行是人们追求学问、探索未知的实践行动,是人们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积淀模式。旅游体验是物质体验与精神体验的有机融合,旅游消费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高度统一。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品质化、差异化、场景化特征,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注重人的情感体验、身心和谐与精神升华等精神需求的满足,增强中式旅游的美学氛围。
坚持提质增效
壮大旅游业中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完善。现代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意义的旅游业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喷气式客机的普及,铁路、航运成为欧洲新兴中产阶级规模化出行旅游的交通方式,自由劳动者和有闲阶级的群体扩大,现代旅游的人数、规模和频次都较古代社会的旅游大大提高。旅游生产与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和审美体验,是一种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是对物质有限性的突破和时间有限性的突围,因此,文化技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根本性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提供了旅游创新的技术动力。
新质生产力改变了旅游业质量提升的价值增长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旅游体验日益多元化,在线旅游、智慧旅游、沉浸式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业态。游客可以通过“云游览”实现“足不出户观天下”。文旅数字人、智能机器人和文化元宇宙的开发和运用,为游客提供了个性化、定制式和全流程的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全息投影、空间音频、触觉反馈、眼球追踪、AI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中的综合运用,为游客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维度感官的联觉体验。
新质生产力重塑旅游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之间的新质态特征。旅游劳动者、旅游劳动资料、旅游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相互协同。新质生产力要求赋能旅游劳动者的新质创造力,不断提高旅游生产机构的技术能力、人文修养和服务技能。新质生产力要求突破旅游劳动资料的新质生产要素,发挥旅游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注重旅游数字平台的建设和旅游数据资产的建设。新质生产力要求挖掘旅游劳动对象的新质价值,进一步发挥大语言模型、空间算力、无纸化系统、仿生科技、实时渲染等高新技术在旅游业的综合运用,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旅游强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由上至下分别为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的甘肃省扎尕那村、江西省篁岭村和浙江省下姜村。
坚持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业的跨界创新
坚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推动跨界融合和区域创新的拉动力和辐射力。
首先,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培育创意旅游新形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创意是文旅融合的动能。要把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基因的提炼、文化体验的营造贯穿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各大要素中,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文化遗产、自然山水中的文化资源,彰显旅游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品格,实施文化创意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计划,培育地方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意旅游产品。创意旅游方式实现了旅游者自身的审美超越和精神升华,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的具体感知,在审美意义上体味人生的意义感、价值感和宇宙感。创意旅游所生发的审美活动,可以引导人们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进而提升人生境界。
其次,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全融合旅游范式转变。全融合旅游是地方旅游从单一的行业旅游、封闭的服务业旅游转向开放的全行业旅游、综合的全地域旅游、整合的全过程旅游。全融合旅游是“旅游+”和“+旅游”战略的全方面、全领域拓展,要注重“文态”“形态”“生态”“业态”等“四态合一”地方创生式的旅游建设,要整体“人”“文”“地”“景”“产”的地方总体营造式旅游开发。全融合旅游是对廊道、线性、带状等区域共性旅游资源的创造性整合,是对区域一体化旅游市场的创新性协同治理。
总之,我国壮阔的地理山水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是旅游强国建设的基石。坚守旅游文化立场、壮大旅游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跨界创新,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根本体现,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