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章深刻剖析了《山水间的家》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山水间的家》这一优秀节目,更让我们在新乡土美学中感受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
本文作者为: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文章原载于《国家广电智库》公众号
导
读
《山水间的家》是近年来新乡土艺术在影像视听领域的杰出成果,开启了我国新文旅综艺节目的创新探索,形构出在地创作、全景体验和流溯美质的新时代新乡土美学影像的创制范式,打造了“广电+文旅”“综艺+农创”的新视听产业价值链。
传统中国的乡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人文环境、社会结构、伦理秩序和道德观念,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乡土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乡村在土地制度、基层治理和人伦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迎来了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的新局面。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的乡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迈向了乡村振兴的新征途,呈现出一种勃勃生机的“新乡土主义”的社会风貌。
如何审视变迁中的新乡村生活?如何表现变化中的新乡村环境?如何记录发展中的新乡村产业?如果说以《黄土地》《红高粱》《活着》为代表的乡土艺术作品表现了贫穷、落后、苦难、悲情的传统中国的乡村形象,那新乡土艺术则展现出生机、美好、温暖、静雅、富足的当代中国的乡村形象。新乡土艺术是新时代乡村艺术的创作观念与创新手法,包括绘画、雕塑、演艺、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新乡土影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新乡土影像,就是一种以中国式现代化视角记录当下乡村生活、展现当今乡村人文情感和当代社会变迁的影像形态。《山水间的家》是近年来新乡土艺术在影像视听领域的杰出成果,开启了我国新文旅综艺节目的创新探索,形构出在地创作、全景体验和流溯美质的新时代新乡土美学影像的创制范式,打造了“广电+文旅”“综艺+农创”的新视听产业价值链。《山水间的家》第三季于8月25日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一季创新运用传媒手段,集多元艺术媒介之长,以记录式的真实质感和故事性生动展现,创新描摹乡村之潮和乡村之美,让观众与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命力同频共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水间的家》体现了本土美学的
新乡土影像风格
在美国北密歇根大学教授史蒂文·莱乌托尔德看来,本土美学的“观看之道”是一种“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是“内生性观看”和“外生性观看”的双重凝视。《山水间的家》的本土美学体现在影像中那一个个唯美村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和情感记忆。
最新一季中,在云南阿者科村的蘑菇屋、在甘肃油房坝村的青山茶园、在四川龚家村的油橄榄大道、在湖北青林寺村的“青林谜宴”,在央视主持人、文艺嘉宾和文化学者组成的“山水小分队”的导赏下,这些自然山水和古村老屋的地方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文化学者的深情阐释、央视主持人的亲切互动和文艺嘉宾的亲身体验,让《山水间的家》充满了在地创作的泥土味和烟火气。
《山水间的家》紧贴乡土现场和地方经验,让乡村的蓝天青山碧水在观众的眼前扑面而来,让乡村的歌声笑声劳作声在观众的耳边肆意洋溢,让观众的身心充满了视觉的快意和听觉的舒适,让观众从视听层面的感官认同提升至情感层面的地方认同,达致乡村地方感的文化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地方依恋。《山水间的家》的在地创作意识是一种根植于村落土地的本土意识,将乡村环境的地域性和影视视听的在场性相结合,让这档节目成为从山水中走来的亲民节目,成为满载自然生机的视听乡宴,构建了映射乡村本色的影像景观。
《山水间的家》展现了场景美学的
新乡土影像风韵
现代意义的“地方”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空间和地理环境,而是人与土地、人与空间、人与环境的情感链接和精神联系。《山水间的家》营造了一种富有活力的乡土场景的现代想象和时代印记,将山水中的村景、故事中的人景和审美中的情景融为一体,将山水情致、乡愁记忆和生活感悟共筑于山水间的全景体验。
福建港南村的海产场景、浙江妙山村的桃园场景、江苏花山村的蟹塘场景、四川龚家村的油橄榄林场景,通过《山水间的家》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和画面叙事,展现出“林中村”“院中绿”“景中产”的田园生态,给观众带来视听镜头的感官体验、村民故事的情感体验和地方认同的精神体验相融合的全景体验。全景体验也是一种全域体验,《山水间的家》用多维度多视角的镜头语言全景式地记录了农民的生活场域、农业的生产场域和农村的生态场域,让观众从自然物感的视听感受切入美好乡村的生活体察和产业蓬勃的希望期盼,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观众视听感官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乡村的美好现在,更让观众展望了乡村的灿烂前途。
《山水间的家》展示了流溯美学的
新乡土影像风范
文艺评论家王一川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呈现出一种“流溯”的新美质特征。他指出,“流溯”是中国式现代化向前看与向后看的价值特征,既流向未来又同时溯洄传统。流溯美质是传统与时尚、历史与未来创意链接的当下显现。
四川龚家村的岭上橄榄园和生态经济体系、新疆四宫村的“晃晃”生活与薰衣草花田、江苏严家桥村的江南古民居与智慧农业、山东常山庄村的红色记忆与乡村影视产业,在《山水间的家》充满创意巧思的视听叙事中实现了烟火气与时尚感的统一,实现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山水间的家》所体现出的流溯美质新乡土影像,让观众从荧幕感知走向田园体验,将个体亲情的“家庭”、自然环境的“家园”、事业兴旺的“家产”和民族团结的“家国”化为独特真实的体验和价值连接的创意,让人们从数字化观看走向在场性体验,带动了乡村文旅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培养。
总之,新乡土美学影像《山水间的家》以山水小分队的文旅探访为沉浸式的乡村体验方式,以记录式的乡村在地创作为摄制手法,以故事性的乡村全景体验为视听叙事,以连接式的乡村流溯美质为创意扩散,打通了综艺节目、纪录片、戏剧和电影之间的艺术媒介,将鲜活、直观、生动、具体的乡村景象呈现给视听观众和文旅消费者,让我们在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产业之美交相辉映的新乡土美学中“记住乡愁”“感悟乡潮”,感受新时代乡村蓬勃发展的生命脉搏,畅想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