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机构动态 -> 工作月报 -> 正文

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5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5-03-14   点击量:

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5年1月11日上午9点,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新高峰:中华文化与强国建设”为主题,围绕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强国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展开深度探讨。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于2003年在相关部委的指导下创办,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组织,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作为国内最早聚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性学术论坛,新年论坛始终以长远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的全局,以前瞻思维引领产业未来方向,逐步形成了年度化、体系化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观察传统。多年来,论坛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在商业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与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届论坛设置了主论坛、主题论坛、智库对话、青年学者研讨会等多个环节,共计十六场活动。

在11日上午举办的主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向出席此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为大会致辞,并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

开幕式之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主论坛。七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AIGC与文化创新、人文经济学、数字文化产业”等话题在主论坛上展开研讨

大韩民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驻华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从“文化产业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发言。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以“以文化新质生产力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为题进行发言,强调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亟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以“文化及产业发展几对关系的思考”为题进行发言,他从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事业和产业三个角度展开讨论。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向民以“人文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进行发言,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全球性意义,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时应注重自身文化根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傅才武以“长江母亲河的文化原型”为题进行发言。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创新模式”为题目进行发言,他从产业属性与政策导向视角,指出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容易打破“鲍莫尔成本病”的困境的关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少峰以“人工智能+文创的新契机”为主题进行发言,他通过“二艾三创”模式体现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在主论坛现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教授团队发布了“中华美学基因库”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致力于通过智能解析中华美学基因,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美学美育底蕴及丰富的学术资源背景,建构中华美学基因架构体系,搭建数据库,以计算美学和计算艺术学为技术路径,实现了美学内容在多维度的人工智能生成,为美学研究、创意设计、产品营销等提供支持,有效改善了设计与美学元素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向勇在主论坛总结环节中指出,新年论坛在二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厚爱和参与者的热情支持。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学术共同体作用,从今年起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理事会,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担任理事,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新年论坛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智库平台和学术盛会。其中,主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共400余人次参加,共计12万余人次观看了线上直播。此外,论坛还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投稿论文326篇,选取64篇论文作者参会,得到了央视、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10多家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鲁迅美术学院特别支持,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天津传媒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协办。

11日下午,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新质生产力·创新赋能设计升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集贤厅顺利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与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文化产业、创意设计领域的15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士以“数智时代创新赋能设计升维的未来趋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为题展开了两个单元的主旨演讲,同时邀请设计领域知名中青年学者聚焦“数字化转型中的设计创新赋能”议题,开展圆桌对话。鲁迅美术学院“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副校长赵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凯熹,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超分别担任三个单元的学术主持。

1月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海淀文化产业对话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办,本次对话会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海淀文化产业对话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主题论坛之一,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本次对话会以“智绘未来: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为主题,围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邀请了数智技术、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多边跨界对话,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研究前沿发布、嘉宾圆桌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

12日下午,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智库对话2025:年度回顾与展望”单元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举办。智库对话作为此次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由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紫金文创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以“文化产业发展年度回顾与展望——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为主题。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主持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探索与争鸣》、中国文化报的15位专家与机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就“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主题展开分享和讨论。

在本届新年论坛上,共有三项新成果发布。首先是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教授团队倾力打造的美学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中华美学基因库1.0版-洛神赋智能创作器,标志着中华美学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模型通过系统建构中华美学基因架构体系,搭建中华美学基因数据库,以计算美学和计算艺术学为技术路径,实现了美学内容在文字、图片、字体等多维度的人工智能生成。其次是“2024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指数”,为城市管理者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指数旨在全面评估中国各城市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表现,为城市管理者、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及研究者提供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助力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与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第三项是图书《演艺娱乐经营管理》的发布,该书聚焦演艺娱乐行业在当下社会场域中的新管理样态,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提升运营效率、完善市场秩序,贡献更多优质文娱产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业态创新研究”课题推进工作会召开

1月13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业态创新研究”课题工作推进会在燕南园51号院举行。该课题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联合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科研机构专家,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究文化和科技融合内在机制和创新业态,为开辟中国特色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总结中国方案。

向勇介绍了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价值、重点问题,分析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出哲理和学理,道理和常理、事理和治理等三个层次的研究探索,特别强调了文化技术学研究的推进路径。

在该课题研究计划的介绍环节,该课题子课题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花建研究员结合国际视野与历史纵深,立足新时代,提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中国路径研究计划。子课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梳理了课题研究应用、核心和要素等三层次的内在逻辑,探寻文化和科技聚合的技术路径,搭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体系。子课题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陈娴颖聚焦商业模式与市场机制的创新变革,提出以AI模型分析海量案例数据,全力打造可持续、可借鉴、可计算的商业模式。子课题专家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思伟旨在搭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集成服务平台。子课题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直击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治理痛点,着力破解治理困境,构建数据驱动的综合治理体系。

在该课题研究推进的专家互动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李丹林就该课题的广度和深度给予赞赏,并表示将从政策法规出发,助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网络安全学院副教授徐宏发表示,文化与科技融合有效机制本质上是要解决在人工智能大幅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导致生产力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背景下,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的重构问题,并提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可持续发展。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牟伦田围绕情感计算与情感智能展开讨论,期待人机共创具有情感价值、符合东方审美、弘扬人性大爱的作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常艳则聚焦数字经济前沿,指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聚焦研究重点,加快产出成果,同时要更多关注数据要素流通在融合中发挥的作用与机理等新兴研究点,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性成果”。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的关键之年,北京大学把年度工作主题确定为“科技创新年”。该课题是对这一年度工作主题的生动实践。文化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创意动力和审美体验 ,科技为文化提供表现形式和产业形态,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赋能的过程。本次研讨会明确了该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关键问题,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END

供稿:陈娴颖

编辑:王泽龙

责编:闫小青 杜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