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机构动态 -> 工作月报 -> 正文

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4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4-10-08   点击量:



2024年第6期工作简报

2024年6月,“数字赋能江西传统村落保护和艺术介入利用研究”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联合承接的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四五”一般项目完成研究工作。经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结项成果为优秀,为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实践指导。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作为项目负责人、研究团队成员有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玉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讲师李尽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邓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小溪、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学术交流部副主任李耀宗。2023年6月该课题正式启动,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和艺术介入利用策略在新时代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战略举措,期间进行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并与会嘉宾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流,探讨传统村落多视角研究的新路径。

bf18d30755139216873d284a30aaace7

中期报告会议向勇发言

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世界文化话语权提供思路与路径,研究团队通过“数智赋能”探索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策略,从多角度探索并将其作为艺术创新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问题的重要路径,构建传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体系,助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思路的形成与实现。

项目启动后,团队深入调研和文献梳理,从不同角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丰富非遗历史底蕴和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和展示传统村落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梳理村落的历史脉络助推文化传承与创新。与在地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多次交流,通过艺术的力量,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活力,让古老的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结合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深入江西、四川、浙江、安徽等省市的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人员详细记录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文化传承和居民的生活状态,收集大量研究资料。这些数据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对传统村落的非遗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基于数字技术和艺术介入策略,团队精心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数字化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案的制定以及文化与艺术的创作流程等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元素,同时尊重传统,让古老的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研究机制,定期进行项目阶段性成果讨论,并收集各方反馈意见。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研究内容,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为未来的传统村落内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研究过程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总结,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详细的论文,课题以“数字赋能传统村落保护和艺术介入利用研究”为主题,总发表CSSCI期刊论文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两篇,省级期刊论文多篇。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广至国内外学术界和更广泛的社会领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希望激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共同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古村保护

数字赋能传统村落探索路径图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传播的三重立场:中国性、现代性和未来性

新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一场“新非遗行动”,是一场超越威廉·莫里斯意义上的新手工艺运动。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体现了其对工业现代性的价值反思,是对机器规模化大生产的抵抗,是一场旨在推动个人性彰显、艺术高扬、工匠至上的手工艺救赎行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凯歌猛进,大众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不断挤压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二百多年来,传统手工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抗着大机器的碾压,不断形塑自身在人类现代化演进中所起到的独特价值,并以“口头或无形遗产”的价值形态,确任了自己的文化地位,形成了“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人类共识,最终于2003年10月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式加以确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一社区”的全部创作,代表了这一地区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所共同形成的文化认同。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刻地传达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和创意转化。“创意传播”是“文化创意”与“营销传播”两个核心术语的结合,体现了“创意”内容与“传播”形态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意传播,就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素材、以创意为手段、以场景为体验的传播生态与传播方法。在数字时代,创意传播的核心是数字生活空间的沟通元。沟通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传播中体现为提炼和展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精神性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了宏阔的发展愿景和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性、现代性和未来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特色品格,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立场。

IMG_0907

研究团队调研安徽歙县古城

二、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与经济价值

春节是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也是文化和认同的表征。乡愁是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国家情结的共同体认。春节乡愁是以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的情感投射。与春节乡愁相比,端午的乡愁是一份国人的文化托付,中秋的乡愁是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国庆的乡愁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乡愁资源的开发关键是乡愁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是乡愁文化母题的创意呈现。乡愁经济是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的人文经济活动,包括乡愁恋地情结的旅游经济、乡愁情感宣泄的体验经济、乡愁精神连接的场景经济和乡愁灵魂皈依的信念经济,其内驱力是认同消费。

春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村落中,这些节日通常会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春节乡愁的文化体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乡愁的情感体验尤为强烈,它是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国家情结的共同体认。这种乡愁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

IMG_0905

团队调研安徽徽州古城春节场景

三、再媒介化视角下民族非遗传承的数字出版路径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对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书写民族文化艺术的新篇章,需要关注数字出版新形态的再媒介化特点,发挥原有媒介形态的传统优势,融合创新形态的特点,确保数字出版作品兼顾文化严肃性与消费活跃性。数字出版的创新发展,需要在设计生产的全流程关注民族符号提取、文艺表达创新、核心受众触达、审美印象引导等四个环节。面向未来,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上,数学出版需要注重发掘阐释性作品等独特类别,推动系统性、专题性的创作工程,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享交流,体现并塑造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对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传承与弘扬,为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贡献。

四、“场景—场域”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赋能工业遗产更新

文化创意产业赋能是工业遗产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景德镇“十大瓷厂”中雕塑瓷厂、宇宙瓷厂为例,采取“场景—场域”分析视角,探索基于工业遗产地的创意场景营造的行动逻辑、行动策略与行动结果。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场景一场域”视角下工业遗产更新的策略和模式。这一视角通过创造特定的场景和场域,激发工业遗产的内在潜力,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和创新发展。研究内容还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更新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展示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在不同工业遗产项目中发挥作用,以及这些项目如何影响当地社区和城市环境。通过这些内容概述,旨在为工业遗产在传统村落场景更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在村落中的融合发展。

IMG_5915

研究团队在景德镇考察文化创意产业

五、油画艺术介入与村落活化

艺术作为一种有力的介入手段,帮助传统村落实现活化,通过油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和传达村落的历史、文化和风情,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艺术介入也可以为村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活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化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数字赋能江西传统村落保护和艺术介入利用研究,可以探索数字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有效破解资金、政策、人才等难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IMG_20230724_134205

研究团队调研抚州市黎川县油画创意产业园

数字赋能江西传统村落保护和艺术介入利用研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数字出版、工业遗产、油画产业等角度为村落的活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