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机构动态 -> 工作月报 -> 正文

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4-05-31   点击量: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赋能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育、文化强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2023“‘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园区行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工委、市委网信办主办,市文资中心、新京报承办,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活动汇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7所在京高校近千余名师生组成“园区导师团”“园区小助教”“园区体验官”,对北京市7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开展活动、深入调研、参与实践。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园区行”机制启动以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深入首都文化产业园区,以思考和行动赋能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在调查研究中为“园区样本”构建贡献集体智慧,在实习实践中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挺膺担当。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带队调研,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邓源,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桂香、袁思嘉、李雪涵等同学参加调研。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积极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整合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理论研究、智库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发展。此次2023园区行活动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团队不仅密切关注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而且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先后于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798艺术区、隆福寺园区、中关村软件园等园区进行了多次详尽调研并开展座谈。综合在不同园区的调研情况,文化产业研究院团队最终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意集群与城市更新》调研报告。邓源根据在四大园区调研的经历,撰写《“园区行”的省思与属望——— 三大“链接”赋能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受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媒体平台“京华丹心”全文转载,并依据其在751园区调研的经历,在前线杂志社《大学生》杂志发表文章。黄桂香主要侧重在751园区调研的经历,撰写《首都历史文化空间的创意与变革——以751D·PARK时尚设计广场和隆福寺文创园为例》,袁思嘉、李雪涵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主要撰写《中关村软件园:科技文化,两翼齐飞》。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共有三篇调研文章收录于“园区行”选调研报告汇编。

本次活动,团队荣获团队表彰1项、个人表彰6项。2023年12月29日,“‘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举办2023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向勇在2023园区行活动中,被评为“最佳导师”;团队在园区行活动中,积极献言献策,被评为“我为园区献一策”二等奖,于“园区行”的年度表彰环节领奖。此外,邓源、黄桂香、袁思嘉在“最美园区寄语”和“我为园区献一策”评比中共荣获优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5项。新京报、北京日报、北京卫视等多家媒体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调研团队的调研过程和感想进行了深入报道。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长期关注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等议题,长期致力于推进产研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着力培养相关领域的学术和实践人才。在学术交流方面,研究基地定期组织和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专题调研活动,专门开设城市更新与园区发展议题板块,包括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人文经济学学术共同体研讨会、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文化产业分论坛、北大人文论坛数字人文与创意管理研讨会等活动。

在产教融合方面,研究院组织北京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暑期学校,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组织“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来自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百余名研究生参与了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得到各类网络自媒体的热点关注。

研究基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踔厉风发、砥砺前行,继续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国家文化智库作用。未来,研究基地将继续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引,统筹人文性与经济性的结合、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结合、文化性与科技性的结合、历史性与未来性的结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继续构建产教研三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扩大学术成果的落地转化和社会影响,聚焦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等重点领域,不断推动相关研究项目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落地,赋能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