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产院工作简报2023年第5期



IMG_257

 2022-2023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访问学者沙龙顺利举办

 

2023年5月21日下午,“2022-2023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访问学者沙龙”在燕南园51号院一层举行。本次沙龙由向勇院长主持,来自全国九所高校的九位访学老师,分别围绕美育、乡建、文旅、设计、博物馆、数字创意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讨论。此外,还有艺术学院2021级MFA、博士生、访学老师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通过沙龙的形式,访学老师们对自己的访学进行了总结,并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访学研究,也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向勇教授从专业视角对每位老师的选题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老师们进一步完善研究提供了思路。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还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也非常期待老师们能够继续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提出美学的四大支柱,分别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也讲到美的范畴分为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技术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陈晔老师《科普美育介入乡村的实验案例》指出科学是一种启蒙,美也是一种启蒙。她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分享了科普美育方向的乡村实验案例,论证了科普美育拓宽艺术赋能乡村的可能性。湖州师范学院赵孟頫美术学院王刚老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道技双育”书法美育模式构建》从书法美育的视角提出“道技双育”的书法美育模式,从而将“书法育人”与“育人书法”的有机结合。“书法育人”是 “道”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过程;“育人书法”是“技”的教育,是让“书”成为“书”的过程。充分运用二者相互联系、彼此融合、互为能动的辩证关系,为书法美育实现传承弘扬、教化立心、凝神铸魂的文化新功能,铸就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文化新辉煌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王沧老师《新主流影视剧对“Z 世代”群体价值观塑造研究》立足于新主流影视剧,认为新主流影视剧以优质的内容传播主流价值,与“共同体美学”概念相契合,能够引发“Z 世代”群体的共鸣。新主流影视剧在创作者、作品、观众三者间构建起一种审美共同体,在画面的冲击力上、构图上、精致度上、情节的燃度上,符合“Z 世代”群体的审美,教育教化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现。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乡村文创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和主要抓手,其逻辑起点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再生产、再创造;当下可开发利用的乡村文化资源主要是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乡土传统文化。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柴广育老师《非遗化进程中乡村文创力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维度》关注在传统文化非遗化演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空间维度。传统文化非遗化、品牌化为乡村文创提供了广阔创意空间、资本空间、承载空间、审美空间;同时在“文化求纯”价值理念的支使下,乡村文创也将从技术维度、制度维度考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整体性的保护。文化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横向府际协作治理是中国公共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宁夏大学法学院陆筱璐老师《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横向府际协同研究》认为推动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应黄河流域横向府际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从现有的科层制度体系、文旅市场建设、各类激励环境及政府的相关机制来看,黄河流域的文旅融合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治理失灵。因此,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不断满足文旅市场发展需求,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体系对于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下一步改革中,需要实现从单一科层制管理到网络式协同治理的转型,推动区域整体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采取建立区域协同意识、增加横向府际协作密度及赋权能力、推动市场合作弥补府际治理失灵等系统化措施加强治理主体间协同。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设计学”移入“交叉学科”门类,设计学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跨学科发展机遇。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丁月华老师《“创新驱动”战略下设计学专业学位 (MFA) 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认为“创新驱动”战略设计类专业学位硕士人才核心素养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审美素养和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包括“云知识与管理”“发现问题”“产品全产业链思维”“宏观设计思维”“传统装饰解构”“微观设计能力”等,综合素养包括“ 自我提升”“了解知识产权法”“敬职敬业”“社会发展趋势敏感性”“了解社会需求”等,审美素养包含“美在意蕴”“美在意境”“美在形式”这些题项;政治素养包含政治立场、战略等思考。数字经济时代的设计思维首先应是基于云平台的沟通协作、社会设计的思维。对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而言,面向未来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数字经济时代的设计思维、超强的设计表现能力、有全球胜任力意识至关重要。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蔡淑娟老师在《事件化:设计学视域下的中国畲族社会与文化“激活”》发言中,以新月畲族村的田野个案研究作为 “设计介入可能性”研究的路径,尝试用设计构建起对畲族社会的整体发问,问之所问,问之所及,重新激活畲民原初文化建立起来的认知基础。通过一套完整的视觉图谱展现诸要素之间多重连续的相关关系与共变关系,发现背后主导性的畲族社会运行机制或逻辑,将散落隐匿的文化符号升级为设计发生的事件点,以超越一次性事件的设计表现,形成系统性的整合视野,围绕“事件”持续性发生和生成的过程,基于“事件化”的理论建构从设计项目管理创新角度分享了关于设计创新的实践探索、理论阐释与教学经验。

在博物馆建设、数字创意发展的话题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熊益亮老师《空间、艺术、科技:中医药博物馆力量提升路径研究》指出从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来看,中医药博物馆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专业型博物馆,但因中医药所涉及的内容丰富,所以中医药博物馆又应是涉及人文艺术、现代科学、生态自然的综合型博物馆。中医药与公众之间的联结,不仅是在治疗,更应该是对于健康的认知,对于生命的深思。中医药博物馆应为公众提供这样的平台,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这是中医药博物馆对于公众的核心力量。那么,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医药博物馆力量,可以从空间、艺术、科技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在空间维度,进行审美氛围营造,首先是建筑物美学的设计,其次是环境、生态美学的制造,最后走向气氛美学的营造,从而完成中医药博物馆“空间的生产”;在艺术维度,进行珍展文创赋能,即在珍品创意策展、文创产品开发两个方面中注重艺术呈现,提升中医药博物馆影响力,建立中医药博物馆创意管理体系;在科技维度,进行数字融合建设,主要从数字技术、数字内容两个角度讨论中医药博物馆数字赋能问题,认为应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技术,辅助提升中医药博物馆力量。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朱平老师《数字创意的展开维度与实践进路》探讨艺术生产如何借助数字创意力量推动自身发展,并帮助艺术家获得巨大的传播能量。数字创意形态在各门类艺术及相关的设计、传媒、旅游、时尚、文博等产业领域广泛呈现,其展开维度包括数字城市、数字乡村、数字丝路等。当然,我们也必须警惕数字创意可能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塑、转化和再开发,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探索文化创意新模式、增益文化商品新内涵、构建文化产业新生态,以丰富多元的审美经济产品供给满足大众的文化新需求,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国际数字创意品牌,提升中华美学的全球影响力。

责任编辑:孟繁一任丽宇                                   本期执笔:王韶菡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100871

邮箱:

ici@pku.edu.cn

电话:010-62757216-616

传真:

010-627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