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田园情致——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沙龙“漫步”F大调第六交响曲

201566日,以贝多芬的田园情致为主题的美学散步沙龙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小龙担任主讲。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文联、教育部体卫艺司、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联出版社、当代电影、中国艺术报等10余家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受邀参会并就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美学内涵以及贝多芬音乐的审美意义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燕南园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也介绍了美学散步作为一个致力于融通文理、跨学科的学术沙龙的性质和宗旨。美学散步所倡导的高远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北大乃至更大的社会群体中,已经产生了切实的精神引导作用。叶朗先生认为学术沙龙会陆续邀请一批中青年学者来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些讲座主要为了在学术界提倡一种针对艺术的学术性的、理论性的研究,同时也能传播正在进入国际学术前沿的年轻学者的研究,尤其是艺术研究的新成果。

在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刘小龙老师认为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其音乐表达了炽热情感,强调斗争性和英雄性,实现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哲理性阐发,弘扬共和时代的信念和理想。但这种对于贝多芬的描绘所表现的公众化的、充满社会文化责任的形象,常常流于一种刻板印象,使得人们经常忽略了贝多芬所具有的追求平静、和谐、高远的审美境界。而这个审美境界表现在贝多芬的创作中,主要就是其田园主题的音乐。刘小龙老师借用了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情致观念,将这种藏于作曲家内心的精神称为田园情致。而田园交响曲恰好能整体呈现作曲家内心丰满、绵延的田园情致。相较于贝多芬的其他交响曲,刘小龙老师认为田园中有着丰富的贝多芬内化为个人信仰的精神状态。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展示了贝多芬留下来的许多重要的,而过去少有人关注到的草稿和手稿,让与会嘉宾直观地领会到第六交响曲所包含的那种由贝多芬的田园情致所决定的深刻的音乐思想。除了手稿的展示之外,刘小龙老师比较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这两个创作时间相隔极短,又同时首演的作品之间的审美差异,进而指出第六交响曲在氛围营造、情绪抒发和主题呈现上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题呈现并不像传统奏鸣曲式一般刻意营造冲突和对立,展开部也不像传统奏鸣曲式那样继续推进主题矛盾,而是通过单纯地积累、缓慢地释放和反复地重现两个主题,有意消解传统奏鸣曲式中二元对立的气氛以创造出一种类似呼吸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的吐纳。他认为田园所追求的是那种对纯粹的欢乐,没有任何冲突斗争的和谐,因此只能用一次比一次更深沉的呼吸来强化对于纯粹的欢乐的渴望。而波恩博物馆所藏的第六交响曲的草稿原件也证实了这一推断。草稿中出现的诸多增加音节、删减配器等等的痕迹,由贝多芬自己所缝制的缀补页,都可以印证了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创作中贯彻呼吸的意图。刘小龙老师认为虽然贝多芬未曾来过东方,也缺少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但这种暗合恰恰说明伟大的艺术在其最高境界的实现上是相同的、普遍的。

通过对贝多芬的田园情致的思考,刘小龙老师认为以中国美学的眼睛去观看西方艺术,就可能发现创作者贝多芬自己意识不到,而西方学者也未必意识到的新的研究空间和领域。从艺术上讨论贝多芬的田园情致,也有助于唤起人类永恒的田园感觉、唤醒人类崇尚自然的本心。

在交流环节,中央音乐学院的姚亚平认为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引入手稿的研究,尝试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音乐研究、交流和普及的方法。此外,他还对讲座内容做出了补充。他指出,理解田园交响曲不能脱离贝多芬一贯的音乐思考,田园的第四乐章的暴风雨就有着贝多芬一贯的强烈的、斗争的、拼搏的、英雄性的音乐特性,以及他那强悍有力的对社会的介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李航指出,任何一位音乐创作者的情感都是相当丰富,并非单向度的,因此要理解贝多芬,或者说任何一位音乐家,必须将其放在人文、社会环境中去,结合各种因素,全面地对其进行了解和认识。中国国家博物馆王加认为从手稿出发来解读、呈现作曲家创作轨迹的讲座形式非常新颖。而贝多芬音乐的经典性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类在任何情况、任何际遇下都能聆听到源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北京师范大学谭五昌副教授指出,音乐毋庸置疑是精神追求的最高级的形式之一,而诗歌亦是,因此,自觉主动追求高级精神的人类常能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互相借鉴的源泉。研究贝多芬的田园情致、大自然情怀,拓展了贝多芬研究的另一个层面。正如我们在陶渊明等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身上所看的那样,没有大自然情结、田园情结的诗人不能被称之为伟大的。同时,大自然也永远是诗人艺术家灵感的源头。智慧树网的葛新认为,在追求技术、追求效率、功利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至上的互联网时代,好的老师的在场依然是教育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都应该是普罗大众的,而艺术的主体也应是群众。盲目地追求科学研究、艺术研究成果导致的是现阶段教育的过度学术化,而艺术恰可以打开心门,弥合互联网时代的弊病。演奏家王天阳则从自己的艺术经验出发,指出同时期反差极大的作品其实在贝多芬整体创作中是常见的,这种反差的规律性使得我们只有在全面地了解贝多芬的情况下,再去看单个作品,才能知道它在系统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作品配器、题材等等的深意。

在沙龙举办期间,中国交响乐团大提琴演奏家张莹莹、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家王天阳还即兴进行了钢琴和大提琴合奏及钢琴独奏,分别演绎了贝多芬的魔笛主题与变奏田园奏鸣曲。最后,主持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对当天的沙龙做了总结。她说了解贝多芬这样音乐家,一方面是认识他对人生苦难的精神超越,一方面是对其在音乐思想和形式创新突破上有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他贯穿一生的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追问、思考。第六田园交响曲有着贝多芬这样一种高贵灵魂的指引,贝多芬由哲学而音乐,由音乐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生,由人生而自然,最后又指向人的自我救赎和精神超越的艺术道路和音乐人生启示我们,今天的人类也需要从充满紧张的节奏中慢下来,感受生命的自然与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