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活动顺利召开

125日,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活动在燕南园51号院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作主题演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张世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作主题发言。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叶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吴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教授陈尔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马伯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牛宏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著名画家王明明以及《光明日报》副主编沈卫星等三十余位嘉宾出席沙龙并参与讨论。

 

叶朗先生首先介绍了美学散步沙龙的历史渊源、精神追求和文化使命。他介绍称,美学散步沙龙的举办形式将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在每次沙龙举办后,沙龙将邀请几位与会嘉宾,针对北京大学学生,举办与沙龙主题相关的讲座、论坛;另一方面,与智慧树网等网络平台合作,邀请沙龙与会嘉宾,创建与沙龙主题相关的系列课程,以期扩大美学散步沙龙的影响力。

在当天的主题演讲中,吴国盛教授先展示、评述多位科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等的言论,以力证科学与艺术貌似不同,却惊人相通的一些特点。然后,通过回顾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19世纪至今科学和艺术发生、发展、相互作用的历史,初步提出科学和艺术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的原因,梳理出科学下行,艺术上行的趋势。最后,在对各个时期科学和艺术的性质、地位、机制等方面的沿革、变迁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吴国盛教授得出自由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本源、共同原则的结论,并指出美就是事物如其所是的自身内在显现,在这个意义上,美即是真,而这也要求科学和艺术必须回归它们各自的自由、本真状态。他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科学家在内心向往艺术、推崇艺术的原因。基于此,他呼吁当今的科学从业人员主动向艺术靠拢,求助于艺术和审美,以达到真正自由的科学。

张世英先生赞同吴国盛教授的观点,他从西方哲学史中举出各个时期对于美的理解来印证科学和艺术同根同源。张世英先生认为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所重视的典型美是追求普遍性的,而后现代哲学家,比如海德格尔等对于典型美的批判,实际上与中国美学,比如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说是相通的,它们都说明美不在于艺术作品本身,审美应该通过艺术作品看到其背后的东西。这种追求根源,或者说母源的倾向与科学是相同的,因为科学也是通过想象找寻不在场的定义、现象、解释。

饶毅教授针对美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一套假设。他假设美是一种愉悦,而这种愉悦有两种类别,一类是外在的,指人通过感觉系统接受到的外在刺激所产生的愉悦感;一类是内在的,指人的前脑产生的加工和理解被投射到大脑与愉悦相关的中枢网络时所产生的愉悦。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科学的美大部分是内在的,不能对科学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的人,几乎是不能就科学产生美感的;而艺术的美,大部分是外在的,即受众不需要理解即能感知到美。他进一步指出,与其区分科学和艺术,应该提出区分外在和内在这两种不同的美感产生机制的新的分类方法。

沙龙活动期间,与会嘉宾纷纷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教学、研究经验,论述了自己对于科学和艺术这一重要议题的理解并对主讲嘉宾及发言人提出的观点和问题等做出热烈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