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兽与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 ——著名学者李零在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沙龙谈中西方文化的瑞兽形象

编者按:2016年5月7日,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举办的“美学散步沙龙”活动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李零与来自首都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共聚一堂,漫谈中西方文化中的瑞兽形象。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沈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睿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丁方教授、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王文革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光明日报》副总编沈卫星、《光明日报》主编刘茜、《中国文化报》副总编徐涟、《文汇报》驻京记者李扬、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讲师孙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讲师李溪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各院系的部分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沙龙由顾春芳教授主持,活动以李零教授主讲及专家学者对话的形式进行。特总结刊出此次沙龙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2016年5月7日,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美学与美育中心举办了题为“图说瑞兽与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的美学散步沙龙活动。沙龙开始,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美学家叶朗先生向与会的来宾介绍了北京大学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环境。他说北京大学的历史上有过许多学术大师,正是这些大师的存在构成了北京大学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的在燃烧,它为什么不灭呢?就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他们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脑汁作为燃料添加进去,才使这个火不灭。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呢?冯先生回答说,他是欲罢不能。这就像一条蚕,它既生而为蚕,它就只有吐丝,春蚕到死丝方尽,它也是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就是对中华文化、人类文明的一种献身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北京大学一种人文传统,一种人文精神,这也就是燕南园的人文氛围。叶朗先生还向与会者介绍了历次举办过的沙龙,他认为举办这些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一方面延续北京大学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他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这个社会是不会有太大前途的。

 

 

 

想象与真实——中西方瑞兽形象的异同

 

此次沙龙以“图说瑞兽与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为主题,著名学者李零通过大量考古文献图片的展示,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西方瑞兽形象的异同以及中国艺术中狮虎形象的历史形成。在解释瑞兽的定义时,李零指出瑞兽首先是动物,但是我们在艺术中看到的瑞兽既有写实的,也有想象的。西方以fantastic animals这个词来指代瑞兽,其含义就是“想象的动物”、“虚构的动物”,比如像西方文化中的斯芬克斯、拉玛苏、狮怪、格里芬以及独角兽等。李零强调“想象的动物”的特点是拼凑,有的把人和兽拼在一起,有的把禽和兽拼在一起,有的则把人、禽、兽三者拼凑在一起。这样的动物一般都有翅膀,有时头上还长角,中国学术界在使用这个词时多是指“有翼神兽”。

李零指出中西方瑞兽有一些相像之处,比如都可以祈福迎祥,也可以除凶辟邪。李零用考古文献图片向大家展示了斯芬克斯、拉玛苏、格里芬等西方瑞兽形象和龙、凤、麟等几种主要的中国瑞兽形象。通过比较,李零发现中西方瑞兽的形象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这说明中西方之间对瑞兽的想象存在许多共同点,虽然这些瑞兽代表的宗教含义不太一样。

 

 

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文化传播的典型

 

在谈到写实的瑞兽形象时,李零首先以狮子为例进行讲解。他指出狮子是一种真实的动物,并且是典型的非洲动物,后来向其他地方传播开来:向北传到了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地区;向东传到了现今伊朗、阿富汗、印度地区。李零认为中国的狮子是从伊朗经过阿富汗、中亚和新疆传入的。中国的瑞兽虽以龙为首,但宋以来就有所谓“龙生九子”的说法,“九子”中就有“狻猊”,而“狻猊”是早期中国对狮子的称呼。在中国的神道石刻中狮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宫殿、庙宇、墓园多用狮子看大门。李零特别强调中国瑞兽中的天禄、辟邪是以狮子为原形的,而不是龙,他说:“这也说明了狮子是如何从一个真实存在的动物变成了‘想象的动物’。”李零指出天禄、辟邪原来不是指动物,“天禄”原意指“降幅于人”,“辟邪”原意为“除凶去邪”,狮子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便以天禄辟邪来形容它,因为中国人认为狮子比老虎厉害,有祈福挡灾的能力,能带来祥瑞。李零认为狮子形象在中国的传播途径有两个:一是借助神道石刻传播,二是借助佛教造像传播。狮子形象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唐以来天禄、辟邪式的狮子从神道石刻消失,慢慢变成了蹲狮。李零说:“这说明唐以来中国的狮子形象和国际接轨,形成了‘狮子狗化’的趋势,狮子变得越来越像狗,并且狮子的形象多流行卷发。”

在谈到老虎的形象时,李零指出老虎是典型的亚洲动物,老虎在亚洲的分布以中国为中心,九个老虎亚种基本都是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他展示了大量老虎花纹形象的文献图片,并指出中西方老虎花纹大都是S型花纹,这种花纹“历史悠久,并且是跨越国际的艺术表现形式”。

谈完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后,李零对这一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他说:“狮子起源于非洲,老虎起源于亚洲,两种动物在伊朗高原相向而行,彼此交错,借助艺术形象跨越国际,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狮子是一种真实的动物,通过艺术形象的传播不仅成为外国的瑞兽也成为中国的瑞兽。狮子对中国而言是外来动物,但其形象一经传入中国就扎根下来,日益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东西,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老虎虽然是典型亚洲动物,并且以中国为中心,但其艺术形象、S型虎纹同样被国际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审美与人生境界的“神圣性”——纯学术沙龙的意义

 

李零主讲完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沙龙主持人顾春芳首先发言,她指出李零的讲座非常长见识,李零从神兽的起源考察了神兽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神兽”作为考察对象开启了研究中西方文化间古老联系的新通道。顾春芳还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中西方瑞兽善恶形象的区别谈论了感想。林梅村表示李零的研究方法使他深受启发;丁宁谈到李零的讲座令他大开眼界,他意识到从文化史考察的路径来研究中西方瑞兽形象背后的文化意涵的转变十分重要;苏荣誉指出瑞兽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艺术史的知识,也需要扩展到人类学的领域,这样才能对瑞兽形象的形成提供更好的解答;唐晓峰谈了文化地理环境对瑞兽文化含义形成的影响;丁方从狮子形象与佛教的关系谈论了狮子形象庄严感的来源。

此外,专家学者们还对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举办“美学散步沙龙”的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徐涟认为举办“美学散步沙龙”并请李零教授就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问题开讲,其意义在于参与沙龙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李零教授的讲座提出了更多新的问题,并且通过从艺术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多方面展开更多的讨论,使大家沉浸在“纯学术沙龙”的精神享受中。美学散步沙龙的每一次灵魂对话,燕南园56号院的每一处精心布置,都展现了北京大学的人文传统和人文氛围。大家在“纯学术沙龙”的氛围中得到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精神的追求。沈卫星敏锐地洞察到沙龙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人格提升正是举办“美学散步沙龙”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叶朗教授在在强调的审美和人生境界的“神圣性”。与会专家学者们对沙龙的组织者叶朗先生、顾春芳教授以及为沙龙付出努力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最后,叶朗先生为本次沙龙活动做总结发言。叶朗先生说:“李零的研究方法启示我们做学问要将文献和思想结合起来,既要重文献、重资料,又要重思想、重理论。‘美学散步沙龙’是纯学术的沙龙,办沙龙的目的是延续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李零是纯粹的学者,北大美学与美育中心举办‘美学散步沙龙’有一种使命感,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像李零一样纯粹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