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月落重生灯再红:从昆曲复兴到汤学热潮”——2016年第六期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圆满举办

2016年6月11日,主题为“月落重生灯再红——从昆曲复兴到汤学热潮”的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圆满举办。中国古代戏曲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先生应邀从上海赶到北京,担任本次沙龙主讲嘉宾,和各位参会者分享了他对昆曲研究和汤显祖研究的体会。来自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三十多位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其中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北方昆剧院导演、北方昆剧院原院长丛兆桓,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华美学学会主席高建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康保成,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施旭升,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健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福海、李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政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志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研究所副教授丁明拥,资深编辑、天舟文化总裁助理罗亭,戏曲学者陈超,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张鑫,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讲师孙焘,《中国艺术报》编辑金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孝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一、顾春芳、副教授陈均,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发起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等。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少数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沙龙。
 
 
       在播放了简单介绍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的视频之后,沙龙主持人顾春芳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叶长海先生。她指出,叶先生有四点令人敬佩。一是他做学问从学术的核心处突破。叶先生在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就选取了当时戏曲学领域内最难研究的王骥德曲律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使戏曲研究有了新突破。二是他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人生境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叶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戏剧学”这一概念,说明他当时就有了让中国戏曲和世界戏剧对话的理论格局和前瞻眼光。三是他作为学科建设领导者的宏大气魄。叶先生出版的著作、主编的学刊,至今是戏曲研究学者的案头书;他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培养了一批学者。四是他坚韧的学术品格。不论社会风潮如何变幻,叶先生都没有放弃戏剧戏曲学研究之路,他始终坚持着孤独的学术长跑,体现出学者的高贵气质。随后,顾春芳教授又简单地说明了本次沙龙主题“月落重生灯再红”的含义。“月落重生灯再红”是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临亡时的台词,点明了这部戏曲“追求”和“重生”这两大主题。把这句台词作为本次文化沙龙的主题,包含了对昆曲复兴的呼唤。
       叶长海先生对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的邀请表示感谢,随后以散步的轻松姿态进行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的主题发言。
 
“居危思变”:传统文化遭遇危机有助于复兴
       叶长海先生指出,中外戏剧史表明,艺术的辉煌年代常常十分短暂,在艺术到达新的辉煌年代之前,会有相当长的低潮期。我国传统戏曲的低沉局面,或者说“危机”,恰好激发了戏曲研究者们作为戏曲保护人的紧迫感,促使研究者们思考得更加开阔,研究得更加深入。戏曲研究者们“居危思变”,有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戏剧思潮和流派涌入国门,促进了我国戏曲学者对传统戏曲的传承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评选为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文化之一,昆曲大受重视,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开始促进昆曲的传承和推广。
       叶先生提到,三十多年前,有人激进地认为,以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淮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因为是过时的农耕社会的文化,必然走向消亡,所以当代文化应该促使过时的传统文化消亡。面对这种说法,叶先生用了一个深情的比喻来回应。他认为,昆曲会不会消亡的问题,类似于“人类会不会消亡?”“地球会不会消亡?”这类问题。他说:“这些都是未来学家们讨论的问题。对一名医生来说,他的任务不是让你早些死掉,他的任务是救你。我们戏曲学者的任务,恐怕还是要挽救戏曲。”昆曲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获得了一批年轻观众的青睐,这固然和昆曲艺术家们的努力密切相关,也和戏曲研究者的努力紧密相联。
 
 
汤显祖戏曲最初的演唱声腔是海盐腔
汤显祖创作的戏曲作品,在最开始演出的一段时间里,演出的剧种并不是昆曲,而是另外的剧种,或者说另外的声腔。叶长海先生介绍到,这个问题是汤显祖研究专家、原杭州大学的教授徐朔方先生开始研究的。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汤显祖的戏曲在最开始演出时就采用昆山腔演唱,南京大学教授、汤显祖研究专家钱南扬先生就支持这一观点。而徐朔方先生提出,汤显祖的戏曲应该是以宜黄腔开始演唱的,否定了钱南扬先生的观点。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叶长海先生提出,汤显祖戏曲最开始演唱的声腔,既不是昆山腔,也不是宜黄腔,还不是弋阳腔,而是海盐腔。叶先生引用汤显祖的文章《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选段,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简要解说。
 
《牡丹亭》中的忆女情结和汤显祖的有情世界
汤显祖戏曲作品《牡丹亭》意蕴丰富,观众可以欣赏其中如离别、团圆、中状元等传奇元素,读者可以品读其文辞。此外,叶长海先生指出,《牡丹亭》中蕴含着汤显祖的忆女情结。《牡丹亭》第二十五出戏折的名字就是“忆女”。清代焦循《剧说》中说,汤显祖写到这一段中的“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时,“掩袂痛哭”。叶先生解释道,汤显祖“掩袂痛哭”,可能是因为他当时忆起了女儿早夭,一时情难自已。《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讲的就是出差归来的父亲杜宝,与奄奄一息的女儿道别的情节。杜宝公而忘私,难以顾及家眷,难免对女儿有歉疚之感。这种歉疚感,也就是汤显祖对自己早夭的女儿的歉疚感。与汤显祖同时代的首辅大臣王锡爵,也有丧女之痛,看《牡丹亭》后也感慨道:“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这件事被汤显祖记录了下来,写成了《哭娄江女子二首》的序。由此看来,《牡丹亭》的丰富意蕴之中,确实含有汤显祖的忆女情结。
《牡丹亭》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官民情谊等等,呈现了一个有情世界。这个有情世界,也就是汤显祖的有情世界。汤显祖眷恋人间的情感世界。叶长海先生讲到,汤显祖和达观和尚过从甚密,达观和尚赏识汤显祖有慧根,想点化他,让他脱离情的世界,进入佛家所提倡的空、无的境界。在达观和尚看来,世间一切过错都是由情而起。汤显祖以《寄达观》一文回应达观和尚,其中说到:“尔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他请达观师父谅解他,谅解他对人世情感的眷恋。经此一处,汤显祖的有情世界可见一斑。
 
在叶长海先生带领大家领略了汤显祖的有情世界之后,来自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张鑫表演《牡丹亭》“皂罗袍”选段,随后戏曲学者陈超对京昆《铁冠图》做了简单介绍。
 
 
此后,孙毓敏、丛兆桓、康保成、周育德、周秦、高建平、徐超、张健钟、李简、林一、张福海、李伟、郑志良、龚和德等各位嘉宾纷纷发言,大家兴致勃勃,现场气氛活跃。最后,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发起人叶朗先生谈了他的几点感想,并对各位参会嘉宾出席表示感谢。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至今已举办三十多期。沙龙发起人叶朗先生表示,沙龙旨在传承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邀请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一起畅聊人文、科学、艺术等问题,激发原创性的学术思想,使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活跃,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而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进一步助益中华文化的复兴。